“消暑图”里如何饮清凉(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展示

“消暑图”里如何饮清凉(组图)

2018-08-15 08:55:02  来源:光明日报

消夏图(中国画) 刘贯道

竹梧消夏图(中国画) 仇英

  南宋时,有位退隐庐山的文学家,叫作周紫芝。酷暑之下,长日漫漫,燥热非常。某一天,他穿着薄衣服,摇着短扇子,斜躺在床上,居然在炎炎白日之下睡着了,并且做得大梦一场,惬意非常。梦醒之后,周紫芝才知道睡梦当中曾经雨急风骤,快意消暑。随即感叹道怪不得睡得如此深沉。于是,便诗兴大起,提笔写下一首“消夏诗”——《减字木兰花·雨中熟睡》:“快风消暑。门近雨边梅子树。昼梦腾腾。急雨声中唤不醒。轻衫短箑。林下日长聊散发。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

  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的古代,炎炎夏日如何安度,确是一件颇费思量的难事。疾风骤雨虽可解暑,但可遇不可求,松荫林下虽能纳凉,但终究难以日日得之。因此,降温纳凉,祛热消暑,不仅是古人在酷暑中的迫切愿望,也是千百年来古人在漫长夏日中的追求之一。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过夏天的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小妙招呢?其实,这些都记录在“消暑图”中。

  高卧取冰

  如果要找一幅与周紫芝的“消夏诗”契合的画,那么,今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元代刘贯道所写《消夏图》似乎最为合适。

  从题材和风格而论,据扬之水考证,这幅《消夏图》展现的并非典型的元代风格,而是更多地具有宋代风雅气息。此画左密右疏,对比强烈。有趣之处有三,颇为“消暑”。其一为“闲适惬意之风”。此画左侧密植芭蕉、梧桐和竹子,枝繁叶茂。竹旁横置一榻,一高士头覆乌纱、身着燕居之服、袒胸露腹、赤足横卧,左手拄画卷,右手持拂尘,正在榻上纳凉,颇为潇洒闲适。榻旁置一桌,榻后为一屏风。画右侧有两名女子持长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

  其二为“画中画之雅趣”。高士榻后的屏风之上,另有一画屏风。此屏画中,依稀可辨一位老者坐于榻上,小童侧立于旁,另有两人似在煮茶,意趣卓然。画中之画屏当中,又现一张屏风,其画为悠然山水,亦显幽远。这种“画中有画、屏中含屏”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极为喜爱的表现手法之一,颇为有趣。

  “魏晋之猜想”之趣为其三。此床榻上有花枕,后面竖着一件醒目的乐器——阮咸。扬之水认为,画中人物或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更为有趣的是,此榻旁不远处有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里有夏果数枚。

  北宋时,六月曾往终南采冰,以供当朝之用;至南宋,改取河冰。刘克庄曾在《乍暑一首》中说:“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可见夏冰入盘取凉降温,冰凉鲜果解暑,实为古人纳凉消夏之美事。在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中,也有展现。

  金廷标选取杜甫诗意入此画,“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此画中右上角绘茂密竹林,清爽宜人。竹下摆一方桌,旁边斜倚公子一人,身着燕服,姿态悠闲,半躺半卧,神情放松。对面有一女子,携童而来,执扇笑语,自然恬淡。人物面前正是一湖碧水,荷叶田田,荷花正美,一派夏日风光。

  全画笔墨工细、人物自然,气韵流畅、典雅恬淡。尤为特别的是,方桌上所摆之物,时令鲜果藕节俱在,旁又置一山形物,似为冰盘。冰鲜瓜果之乐,既能消暑,亦能得凉,如杜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之述,可令人得以管窥“消暑之乐”。

  明清两代,藏冰存冰、夏日取冰之事已十分普遍。宋代以来出现的售冰者,在明清之时也普遍出现。在明代,关于卖冰有着详细的记载:“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绵衣盖护,燠乃不消。”此类记载在江南尤其普遍,苏州地区商贩“在三伏时节必然行卖冰之事”,通常用两个铜盏叠碰,发出声响进行叫卖。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