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皇帝四季捺钵录-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春水秋山猎鹅鹿 消夏坐冬避暑寒

辽契丹皇帝四季捺钵录

2017-11-29 08:42:51  来源:沈阳日报

庆陵壁画

  辽庆陵(辽圣宗、辽兴宗和辽道宗三陵之总称)遗址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白塔子北约十多公里的大兴安岭余脉中。三陵之一为圣宗永庆陵。1939年,有人在圣宗陵寝中室临摹了四壁所绘春、夏、秋、冬山水画。后经学者考察、研究认为,这四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反映了辽朝契丹皇帝每年四时捺钵所在地的风光景色。

  “捺钵”为契丹语音译,意为“行营”或“行在”。建立辽朝政权的契丹人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渔猎民族,正如《辽史》所云,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因而,有辽一代二百余年间,契丹皇帝几乎每年都要率领后妃皇子、文武臣僚于不同的季节到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渔猎及军政活动,并由此而形成了颇具时代、地域与民族特色的“行朝”(移动的朝廷)捺钵制度。  

  辽朝契丹皇帝春捺钵的时间为每年的正月至四月。捺钵的地点,前期因战事频仍而不固定,中期以后,基本是在长春州(今吉林前郭他虎城)附近的鸭子河泺(今查干湖)、挞鲁河(又名长春河,今洮儿河)和鱼儿泺(今月亮泡)一带。据《辽史·营卫志》记载,契丹皇帝每年正月上旬起“牙帐”(行在毡帐),进驻春捺钵营地。此时,天鹅未到,河冰未解,他们的第一项活动便是“卓帐冰上,凿冰取鱼”。

  宋人程大昌《演繁录》引《燕北杂录》对辽道宗与皇太后春捺钵于挞鲁河“凿冰取鱼”(钩鱼)的过程有较详细记载:契丹侍从先为皇帝和太后于冰上搭设一座毡帐,并命人于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使之全部集结于冰帐之下。在帐内开凿四处冰眼,其中一眼透水,另三眼薄而不透,“薄者以候鱼,透者将以施钩”。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于冰下,遇可出水之处,必然伸首吐气,所以,透水之冰眼,“必可以致鱼”。若有大鱼(鳇鱼)游到断透冰眼处,观测者马上报告给皇帝,皇帝即将绑在长木杆上的绳钩向大鱼掷去。大鱼被倒钩刺中,带着长绳在水中猛烈游动。过了一会儿,大鱼累得疲倦不堪,不再游动,皇帝便在侍从的帮助下,曳长绳将其拖出冰眼,“谓之得头鱼”。皇帝钩得头鱼,要摆“头鱼宴”,与臣僚同乐。

  到了阳春时节,草绿花开,鹅雁飞来,契丹皇帝开始在河边湖畔“纵鹰鹘捕鹅雁”。《辽史·营卫志》记载了辽道宗春捺钵放飞“海东青”猎捕天鹅的场景与过程:皇帝来到猎场,侍御均穿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湖岸四周相隔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人发现天鹅便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腾飞而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此刻,鹰坊官员擎进“海东青”,交与皇帝放飞。猎鹰搏击天鹅,天鹅不支而坠地,“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皇帝将猎得的“头鹅”供奉于行在祖庙,群臣各献果酒,众人头插鹅毛,举宴狂欢。一首当时流传的《契丹风土歌》,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契丹人春捺钵放飞“海东青”捕捉天鹅时的场景:“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皂旗低昂围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东健鹘健如许,背上风生看一举。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

  “海东青”是辽朝契丹皇帝喜爱的春捺钵捕猎天鹅、大雁等水鸟的猎鹰,产自东京道东北部的五国部女真地区(约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入海口一带)。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有云:“又有俊鹘号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海东青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爪白者尤以为异,必求之女直(女真),每岁遣外鹰坊子弟趣女直发甲马千余人入五国界,即海东青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直不胜其扰。”“海东青”原是一种野生的猛禽,被擒之后,经辽廷训鹰机构“鹰坊”中专职训鹰师的驯化调教,最终会变成契丹皇帝狩猎用的“工具”。

  因辽朝契丹皇帝春捺钵的主要活动“钩鱼”与“捕鹅”是在冰上及湖边进行,均与“水”相关,故有“春水”之称。

  辽朝中后期契丹皇帝每年春天到长春州一带春捺钵,按规定,北部边疆地区臣属于契丹辽国的民族与部族(历史文献称“属国”或“属部”)酋长,也要千里迢迢来捺钵地参与活动。据《辽史·天祚皇帝纪》记载,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丁酉,(天祚帝)如春州,幸混同江钩鱼,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谕之再三,终不从。”天祚帝看出生女真部(未入籍辽朝称生女真,入籍辽朝称熟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已有反辽之意,提议除掉他,以绝后患,却遭到枢密使萧奉先的反对而未果。历史不容假设。如果当时天祚帝杀了阿骨打,辽、金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辽朝契丹皇帝夏捺钵的时间是在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捺钵地点,前中期并不固定,至道宗朝,基本确定在庆州之北的 “黑山”、“永安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及“吐儿山”(又名犊儿山,约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之北的乌兰坝附近)一带。

  夏捺钵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率皇室成员、后族嫔妃及百官臣僚避暑纳凉;二是召开夏季君臣会议,商讨军国大事。辽朝中后期契丹皇帝夏捺钵的永安山、吐儿山及黑山等均在今大兴安岭南麓,盛夏时节,这一带气温相对较低,是避暑纳凉的绝好去处。辽朝中后期,经常有北宋使辽的使臣来到契丹皇帝的夏捺钵行宫,他们在其使辽语录中,对那里的气候环境、风情习俗及行宫设施等多有描述。

  如宋人路振《乘轺录》即记载“黑山”一带,“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宿草之下,掘地尺余,有层冰莹洁如玉,至秋分则消释。山北有凉殿,虏(契丹人)每夏往居之。”宋人沈括亦曾使辽,他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记述“永安山”一带,“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陨霜,三月释冻”。契丹皇帝夏捺钵的行宫,“依犊儿山之麓,广荐(蒿草)之中,毡庐数十,无垣墙沟表。”除临时搭建的毡帐外,契丹皇帝夏捺钵的行宫也有固定式建筑,“悉东向”。为保障参与捺钵活动的随驾官员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捺钵地周边还设有行宫交易市场,“过犊儿北十余里,曰市场,小民之为市者,以车从之于山间”。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