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凤鸣岐”唐琴原藏镇海多年-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即将亮相《国家宝藏》的

“彩凤鸣岐”唐琴原藏镇海多年

2018-01-18 10:21:39  来源:中国宁波网

  正在央视热播的文博类原创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通过讲述和演绎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有生命的文化传奇。浙江省博物馆即将亮相《国家宝藏》的三件珍宝分别是良渚文化“玉琮”、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清末民初宁波“万工轿”。令我们宁波人骄傲的是,除了“万工轿”外,“彩凤鸣岐”唐琴和宁波也有极大的渊源,原藏镇海(现北仑大碶)“塔峙圃”多年。

  当年用扁担挑到了镇海文化馆

  “彩凤鸣岐”唐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前卷,同为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曾经在镇海“沉睡”多年。

  一张绝世的古琴,怎么会“流落”到镇海的?镇海塔峙东岙的“塔峙圃”是同盟会员徐桴的私人花园。徐桴,字圣禅,自号北峙塔主人,小港顾家桥村人。曾任黄埔军校秘书及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署长、民国浙江省财政厅厅长,是中国早期金融实业家,民国时期浙江财团的代表人物。他在1949年去台湾前,将14张古琴留在了“塔峙圃”。

  据史料记载,“彩凤鸣岐”曾为清道光时定敏亲王载铨所收藏。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清末民初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

  杨宗稷是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现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可以说是“民国古琴第一人”。“彩凤鸣岐”是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著录于他的著作《琴学丛书》中,他在书中给了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等极高的评价。专家认为此琴制作于中唐,并评价此琴发声在唐琴中音声亦属上乘,堪称万籁希声。

  自1907至1928年,杨宗稷花了21年,写成43卷的《琴学丛书》,集古今之大成。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研究员范珮玲从2002年开始着手整理古琴,她告诉记者:“《琴学丛书》约40万字,相当于古琴的辞海,是古琴界的权威专业著作。”

  1931年,杨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学生虞和卿的介绍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转到了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和另一把唐琴“来凰”。无从知晓这些珍贵的古琴当时价值多少,也许,那时“托付”的分量重于“价格”。

  徐桴在《镇海塔峙圃藏琴录》序言中,记录了他收藏杨宗稷古琴的经过:“胜利(指抗战胜利)以还,言念家山圃中书籍,所藏二十一张古琴,劫后视之,依然无恙。是琴也,为杨君时百旧物,虞君和卿予琴友也,介以售于余。间有唐宋元明精品,爰购藏之于塔峙圃。”

  1949年,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了家乡,后来因故只剩下14张,被后人捐到当地文化馆。据说,这14张古琴当时是由农民用扁担挑到镇海文化馆的。曾担任镇海文化馆馆长的王泰栋认为“这绝不是一般的东西”,于是请示当时的县长沈宏康。沈提出,派专人送到省博物馆去。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彩凤鸣岐”“来凰”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徐桴的故居“塔峙圃”,2010年被公布为文物保护点。经过修缮,2014年建成票证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