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石鼓文》与天一阁的渊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家门口的国宝展——

讲述《石鼓文》与天一阁的渊源

2018-02-23 08:55:22  来源:宁波日报

石鼓文是石刻文字之祖

  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正在天一阁博物馆展出,各种版本摹刻精良的《石鼓文》善拓及吴昌硕、翁同龢等名家临作让人大饱眼福,不少珍贵的拓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114件展品中有15件来自天一阁,大部分展品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即阮元摹刻天一阁藏北宋拓本。春节期间,此重量级展览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而对宁波市民来说,家门口即可看到国宝,且又值阮元重摹天一阁藏北宋拓《石鼓文》220周年,展览因此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去年12月3日,央视开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从馆藏180余万件文物中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其中一件便是石鼓,守护人梁家辉称它为“命最硬的石头”。那么这件其貌不扬的石鼓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和天一阁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唐贞观年间,沉寂1000多年的十面花岗岩巨石在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被发现,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圆顶平底,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现一时震惊朝野,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在看到石鼓文的拓本后,皆惊叹石鼓文篆刻的“古妙”。其他文人雅士听闻消息,也争相为其作诗写赋,诗人韦应物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都作有《石鼓歌》。

  石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沧桑。唐宪宗时,石鼓存凤翔的夫子庙。五代战乱中,石鼓散失于民间,此后几经聚散,历尽沧桑。北宋时石鼓移置凤翔府学,但已遗失一鼓。宋皇佑四年(1052年),向传师在民间访得已被民人凿成米臼的“作原”鼓。宋大观年间,十鼓迁至汴京(今开封)。金兵破汴京后将石鼓掠走,运往燕京(今北京)。元代又将石鼓安放于孔庙大成殿门外,分左右两壁排开,此后明清两代均依此存放。抗日战争期间,石鼓随故宫国宝迁徙内地,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起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每面石鼓上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计718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每面石鼓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字,即“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它们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堪称石刻文字之祖,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第一古物”。

  唐代至北宋,皆认定石鼓文是西周宣王中兴时的作品,南宋郑樵在《石鼓音序》中肯定地说“观此十篇,皆是秦篆”“石鼓固秦文也”。晚清民国以来,更多的学界大师加入石鼓文研究的行列中,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郭沫若……虽然直至今天,石鼓文的年代仍无定论,但其中宁波人马衡的“秦穆公说”影响较为深远。

  阮元重摹“天一阁本”

  自出土后,《石鼓文》便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的对象。在文字学、书法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复兴,《石鼓文》研究几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类。于是,作为研究最为基础的版本更凸显其重要性。哪个版本传拓最早?哪个版本保留文字最多?成为学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史料记载,石鼓文在唐代已有拓本,质量较高,但没有流传下来,之后北宋拓本成为珍本,北宋欧阳修编撰《集古录》时,所依据的版本已仅存465字。明代范钦天一阁曾藏赵松雪家之北宋拓本,有462字。至清代,宋拓本《石鼓文》几乎无存,这便使天一阁藏本成为当时唯一的精善本。

  天一阁博物馆研究人员刘晓峰认为,宋拓《石鼓文》可视为天一阁收藏史上最为重要的藏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件单纯的藏品,在后人不断地翻刻、考据中,已成为石鼓文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只要提及石鼓文研究,无论是版本、内容还是音训,都必然会提及天一阁本,直至今天仍然如此。”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