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流散的石头“回家”了-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圆明园流散的石头“回家”了

2018-06-21 08:32:07  来源:北京晚报

 

刻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

  圆明园文物汉白玉螭头被两位市民在清河一处工地意外发现;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刻石被民盟中央捐赠给圆明园……越来越多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正在“回家”的路上。

  1860年圆明园被毁后,园内大量文物流散在外,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开始,寻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续进行。截至目前,通过捐赠和回收的圆明园文物多达8万多件,这些文物以石质文物为主,绝大部分都存放在圆明园西部九州景区和圆明园北墙边,形成了两道壮观的“文物长城”。

  从地下4米挖出珍贵条石

  2015年,随着圆明园周边区域的搬迁腾退,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组,对那些被老百姓用于民居建筑或埋入地基的文物进行“抢救性”回收。自从接手负责文物回收工作组,文物考古科副科长张建忠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圆明园周边的各个拆迁区域寻觅“宝贝”。

  在圆明园九州景区,紧挨园墙的,是长约百米的“文物长城”,整块的条石依次平铺摆开,不规则的青砖和虎皮石堆砌成半米高的石墙。这些石块,绝大多数都是从圆明园周边的拆迁现场找回来的。“一听说有村子拆迁,我们就要赶过去抓紧时间走访,因为有时候老住户能提供非常重要的原始信息,对于文物来说,丢失原始信息非常可惜。”张建忠说。

  工作人员武根寿有个“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文物“回家”的档案。比如去年9月1日上午,拉回来“石头374块、墩子3个、条石14块”。作为监督,还有工作组中另一人在每页签名,证实文物数量——装车后计数,卸车后核准。武根寿说,“最难运的是特别大的条石,得在条石下面垫木桩,七八个人用粗绳子捆住钢筋才能拉拽出来。”

  一开始,文物回收工作组大都是寻觅地表看得见的砖瓦石块,但随着拆迁工作的推进,有很多地块已被推平,不少石块埋藏地下。张建忠和同事们就会“掘地三尺”:“地上什么建筑物也没有,只能靠线索推断这个地方的老房是哪个年代盖的,推算出条石或者青石可能在房屋哪个位置,然后再挖。”张建忠告诉记者,很多文物上方都覆盖着一两米厚的渣土,他们甚至从深达4米的地下挖出条石。考虑到大型挖掘机械会破坏文物,文物回收工作组就用传统的人工方法,用铁锹、锤、镐、撬棍、绳子,将深埋地基中的圆明园文物刨出来,工作人员一天最多挖了25块条石出来,最沉的一方条石约有1.5吨重。

  文物被成功运回圆明园后,先进行筛查,主要是查看文物上是否有标记。截至目前,文物回收组已经筛查发现刻有铭款、窑铺名、时间、材质等标记的文物150多件。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