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沈从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一封沈从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谊

2018-09-12 09:36:14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收信人王献唐

  这通短札连着三位人物,作家沈从文、画家司徒乔、学者王献唐。

  王献唐(1896-1960),著名的考古历史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被称为一代国学大师。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字献唐(典出西域人献玉给唐朝),号凤笙,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等,以字行。山东日照人。他的父亲王廷霖,行医出身,“精岐黄”,酷爱金石,曾师承清代著名金石家、小学家许瀚,在小学、金石方面造诣颇深。王献唐天资聪颖,又从小受父亲训诫,如屈万里在《王献唐先生事略》中所讲,“日照为许印林(翰)、丁竹君(以此;丁惟汾之父)故里,流风所被,邑人多治小学。先生既精于金石、音韵、训诂之学,复资以证古史,故创获独多。”

  自1906年到青岛求学之后,王献唐与青岛结下不解之缘,如今观海二路13号甲仍存王献唐故居。初就读于青岛礼贤书院,后考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7年任职天津《正义报》,为译德文小说。1918年任济南《商务日报》《山东日报》编辑,翌年以两报记者身份长驻青岛。

  王献唐的学术生涯在青岛开始。1922年,青岛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他任青岛督办公署秘书,并开始着手撰写处女作哲学论著《公孙龙子悬解》,此书令他在学界脱颖而出,遂被私立青岛大学请去讲古代哲学。1923年8月,他和青岛礼贤书院校长德国人苏保志(Dr.Seufert),还有刘铨法、尹莘农等15人发起成立了“中德学社”。他们互相翻译中国和德国的文艺、科学、哲学文章,以促进中德文化学术交流为主旨。

  1929年8月2日,王献唐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赴山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王献唐同去勘查。之后,他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王献唐致力于山东文献的整理,文物古籍的保护,堪称齐鲁文脉的守望者。

  抗战初期,日寇紧逼济南,王献唐抢先将山东省立图书馆的重要文物和古籍善本装箱,由屈万里押运至曲阜。王献唐出资尽力,载书播迁,辗转运往抗日大后方四川,妥善保管。为转运、典守齐鲁文物,王献唐和屈万里冒着生命危险。他们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续命”的责任,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彪炳史册。

  王献唐先生一生刻苦治学,藏书著述,著作等身,在金石、训诂、考古、版本、目录、校雠等领域,皆有学术专著。王献唐交往的多为学林名家,一时俊彦,多相往还,留下了大量信札。这些信札,或商借秘籍,或切磋学问,或互通信息,或交流情感。时值国难,伤时感世,救亡图存之怀,亦自然流露于信札。王献唐与沈从文的书信往返详细情况,要等上下两巨册的《王献唐师友书札》(增订版)出版,才可揭开神秘面纱。

第1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共7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