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赏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赏析

2017-11-13 13:54:55  来源:文汇报

胡问遂楷书

胡问遂草书“濯古来新”。这四个字也正是这位书法大家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的主张。

胡问遂草书扇面

  今年是我国书法大家和著名书法教育家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以“正大气象”为主题的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沪举办,引发关注。当今书坛,某些所谓的“书法”毫无“法”可言,严重误导了人们对于书法美的认知,而胡问遂的书品与人品恰恰予人以启示,如清风拂面。

  胡问遂书法作品体现出的浑厚苍茫、饱满劲健,被评论界概括为一派“正大气象”。这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笔墨风格,更饱含着一种精神追求,其间充溢着一股整体、规范、阳刚、雄健的力量,催人奋进。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看来,胡问遂端庄磅礴的书法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是应时之需。当下的书画作品需要这样的“正气”和“大气”。也有艺术评论家指出,胡问遂所崇尚并践行的“正大气象”的海派书法文化精神,应当成为当下书法界的笔墨风范与精神旗帜。

  胡问遂擅长正、行、草书,作品浑厚凝重,雄强骏快,尤其是楷书,一派“正大气象”。他十分重视“笔力沉雄,气势开张。”他认为,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运笔,以及关于笔力在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圆笔属纸,藏锋下笔”是胡问遂常常强调的,这是他书法创作“笔力沉雄”“遒劲端严”的用笔基础。他常常以“端严中正,以拙为巧”来显示“宽博雄健,气象正大”,下笔往往见运腕之神效,展书法之壮观。

  潜入数千年书坛之长河大海,又从“古”海里真正游出来,游上来,抵达新的彼岸

  对传统的系统叩问,对经典的虔诚致敬,可谓这种“正大气象”精神中重要的表现。

  “今天我们理解的海上书派,是以帖学为根基的。看了这次集胡问遂‘家底’的纪念展览之后,我发现他在临帖以外,还临摹了很多摩崖石刻,可谓南帖北碑一网打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看来,胡问遂书法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正大气象”,与其遍临百家、转益多师的实践分不开。

  艺术评论家王琪森指出,胡问遂对海派书法经典的展示是博采众长、法帖效碑、自成系统的。“他的楷书立足于颜字,旁参欧、柳、虞、褚,笔法遒劲质朴,结体严谨端庄,后取法于北碑碑刻,笔调爽辣骏利、强悍丰茂,结构意态从容、疏密有致。他的行书从王字颜书出,效米芾之恣肆,步苏轼之气韵,法山谷之洒脱,并参碑之金石质感,锋颖之利中见气势酣畅、跌宕雄健中见意韵内涵。其草书服膺于王之《十七帖》,追悟张旭之劲健豪放,取用怀素之潇洒不羁,飘逸奇谲中见畅达灵动。由此形成了帖形碑质、宽博雄健、气淳质厚的‘胡氏书法’整体风格,从而将海派书法经典的展示达到了一种时代的高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问遂所有的临摹中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在胡问遂的书法作品中,尽管能找到多种传统经典的影子,但书家的主体意识始终贯穿其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阳坦言,胡问遂的书法“无不将自己的激愤、快慰、忧思等极为复杂的情感熔于一炉,风格独标,情至象生。而笔沉锋健,力透纸背,则是他的一大特色,其结体单正,端庄肃穆也正体现了其书法庙堂之气,正大之气。”

  “濯古来新”,是胡问遂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的主张。对此,书法篆刻名家韩天衡曾在为《胡问遂书法集》所作的序言中作出详细解读:“对这四个字我理解为要从书坛的此岸走向令人神往的彼岸,就得好好地‘下海’,只有‘下海’,下三千年书坛之长河大海,博击于汹涌波涛之间,驾驭于峰头浪口之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胜寂寞,战胜自我,不计功利,不计成败,或许才能由‘古’海里真正的游出来,游上来,抵达‘来新’的彼岸。”胡问遂也曾说过,临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古人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书风。他认为,在入帖以后要有所取舍,更进一步正确估量自己的道路,善学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所需要者,而不善学者则多依形描摹随古人而去。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