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的《嘉陵江纤夫》作品欣赏-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李斛的《嘉陵江纤夫》作品欣赏

2018-05-15 08:42: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嘉陵江纤夫(国画) 85×231厘米 1946年 李斛 私人收藏

嘉陵江纤夫(国画) 85×231厘米 1946年 李斛 私人收藏

  此幅《嘉陵江纤夫》就是李斛个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表现的是一群川江纤夫齐心协力拉纤的情景,从画法中可见鲜明的中西融合因素,人物呈现出坚实的立体感,充满了一种“力”的美。

  在国立中央大学学习的这几年,李斛经常带着毛笔和宣纸到重庆嘉陵江边写生,画那些辛勤劳作的纤夫。嘉陵江上,狂风激荡,三五成群的纤夫佝偻着腰、一步紧一步地在江滩上拖拉着沉重的木船逆流而上。这一战时重庆常见的生活景象,以其独特的地方性进入战时文艺创作的视野中。在新诗中,阿垅的《纤夫》(作于1941年)写出了极具生命力的纤夫形象,他们迎着嘉陵江“狂荡”的江水,迎着肆虐“逆吹的风”,“偻伛着腰,匍匐着身躯,坚持而又强进”!他们不再是以往诗歌中那种被动接受命运欺凌和被压榨的对象,而是自然发出一种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力量,虽沉默无言,却洋溢着无可比拟的“强力”。对“力”的颂扬,与战时大后方要求文艺具有坚定抗战意志的政策是一致的。“‘力’是民族的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自信等的总和”,这一关于“力”的阐释是战时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作为诗人的阿垅,在嘉陵江纤夫们的身上发现了复兴民族的精神力量;而作为画家的李斛,则用画笔形塑了这一充满忍耐、沉默和坚韧精神的纤夫群像。《嘉陵江纤夫》选取的是五个纤夫正团结一致、奋力向前迈出坚实脚步的瞬间,他们铜赤的身体与江滩形成四十五度倾斜,甚至是匍匐着、大张着两臂向前硬走,用那最大的力拽引着纤绳在逆风中前进。李斛画笔下的纤夫,简直就像是一座“力”的雕塑,纤夫们负重而坚韧的姿态、沉默而有力的表情,纤绳因纤夫的牵引而绷紧的力量,都激荡着“力”的崇高与伟大。此外,李斛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感沛的力量,还与他专注于用中国画表现现实人生的创作取向密切相关。

  “五四”以来对中国画无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发难,在抗战救亡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上升为一种道德责任和民族需求。中国画要怎样才能融入抗战现实,再次成为文艺界所关心和热议的话题。抗战促使国画家不能再沉醉于自娱的狭小圈子里,而必须创作与社会现实、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作品。一些山水花鸟画家开始尝试在山水中勾画战士或机群,以其作为中国画表现抗战现实的权宜之计。不过,这类作品却被批评是以“拼凑代替了现实”。在此背景下,徐悲鸿以素描融入笔墨的中国画改良方式,为中国画描写国难现实和民众生活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们不断探索着以水墨写实人物画法表现抗战大后方的现实生活,从躲避轰炸的逃难民众、运木工人、挑水夫到嘉陵江纤夫等题材,无不证明中国画为国难写真的现实维度。可以说,水墨写实人物画因符合战时文艺宣传政策的要求开始大力发展,花鸟、山水、翎毛等无关社会人生的绘画类型则受到质疑,艺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也因抗战现实的需求而变得合理化。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