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赏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赏析

2018-07-13 09:01: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罐高15.6、口径18、足径12.8厘米。这件粥罐,形为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底为康熙特有的两层台式圈足。器身刻大叶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纹饰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匀净,色泽青绿。器内白釉坚致、披光感强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划双栏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风貌。此外,特别之处是胎釉交接处有锯齿痕现象。

  锯齿痕,通常被认定为只出现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上,并被学术界举为断代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的高温颜色釉瓷上,亦会出现锯齿痕现象,此为一例:口端与足露白胎,在胎同釉的交接处均露有明显的锯齿痕。口部锯齿痕较粗率,而底部两层台式圈足处的整圈锯齿痕,同雍正、乾隆朝的锯齿痕相类,极为细腻、规整。

  锯齿痕在康熙瓷上十分少见,在雍正器上则频繁多见,民窑有,官窑也有。比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对底署雍正官款仿汝窑大碗,及大碗旁边的另一件署雍正官款的青釉缸,在器底的胎釉交接处,均可见一圈深重而规整的锯齿痕。上海博物馆藏展出的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款的“雍正茶叶末兽耳瓶”,在器物底部的足脊上同样有明显的锯齿痕现象。

  上述关于锯齿痕的议论是想说明,锯齿痕现象不独乾隆朝有。当然,康熙出现瓷锯齿痕的几率少,可以忽略不计。但雍正朝出现频率很高,不可疏忽。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在上海展出的清雍正天蓝釉瓶(冯玉祥将军旧藏),在瓶的足脊两边胎釉交接处,均有一圈细小的锯齿痕。倘若将锯齿痕现象绝对化,认为非乾隆朝莫属,那是要误判的。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