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那些惊艳了世人的书画-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作品

大同华严寺:那些惊艳了世人的书画

2020-09-25 09:07:2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大同博物馆(原上华严寺)珍藏有朱熹易经碑四通,为大同现存碑刻中的稀世珍品,此碑以其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令行家赞叹,同时以其易理的玄妙而引人入胜,唯可惜历代各家《金石录》都未著录,故而知者甚少,有见到它并能领略其神韵者,又莫知其所由而来,于是人们对此此碑产生种种猜测甚至误解。

  朱熹书写的《易经》文字碑,曾镶嵌于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正面墙上,见者甚多,引起重视,碑共四通,皆高157厘米,宽64厘米,每碑皆字4行,行8字,字大16×12厘米,保存完好,文字与书法的价值都是上乘的,兹简述如下:

  文分三段,皆节引自《易经》,并构成一篇完整的释易文章。

  第一段,引向《系辞上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封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第二段,引自《系辞下二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段比原少8个字,即在地之宜后删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句)

  第三段,引自《说卦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封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接着是与正文相同的字迹:“朱熹书,蔡元定刻”。”碑尾是欧柳体小字一行:“崇祯戊寅孟冬吉旦,郡守关西屈锤狱刻。”

  朱熹,字元晦(1130—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成长于福建,并在福建讲学,所以称他的学派为“闽派”,他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继承二程的“洛派”,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是儒家学派中继孔子以后对儒家思想体系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蔡元定,是朱熹治《易》的学生和朋友,人称西山先生,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

  朱熹在“易学”研究上,造诣颇深,他把“濂派”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加以发展,组成他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使易学在南宋时期进入理学化的阶段。

  《易经》大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本是记录古代卜筮之书,但它涉及到古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保留了古人对这些现象的朴素唯物观念和辨证观念,特别对一分为二的认识相当丰富。但自秦汉以来研究《易经》者,都以各自的观点解释,魏晋玄学家把易经玄学化。宋元理学家又把易经理学化。

  朱熹对“易”解释则是以其万理一源”的哲学体系为本,主张世界事物“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从而把“易”的太极引入到自身哲学的核心中,此碑文即朱熹易学思想的集中表现,既反映了他“理念”的思想体系,又对《易经》作了概括与总结,因而是很有研究意义的一段文字。

  朱熹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朱熹的书法端庄稳健,苍劲有力;姿态雄浑,笔锋古拙,脱出颜柳欧虞的拘谨,超越苏米蔡黄的飘逸,而自成一格。其作品传世不多,但声誉颇大,像如此大篇幅而又十分完整的朱熹墨迹实为罕见,此碑不仅能表达朱熹书法的风格,而且显示着是成熟的作品。

  按《朱子年谱》“四十四岁二月,如婺源省墓,蔡元定从”“四十八岁十月,《周易木义》成。”据此推算,笔者认为此碑可能成于朱熹50岁左右的时期内,他的书法比早期书写于白云峰的字迹更加老练深沉,加上蔡元定卓越的刻工,把朱书的神态充分表达,因而此碑可为朱熹书法的代表。

  但是此处四通碑,并非原刻。而是明末郡守屈锤狱的模刻,对此碑尾附记明白直书,分析模刻此碑的原因,其主要者应是:屈氏就任大同之际见学宫中有文征明诗碑而无朱熹墨迹,按洪武遗训:“以先生(朱熹)之书立于学宫”的准则欲留迹于大同,故而将其珍藏的拓片,仿文氏诗碑的做法,(文征明诗碑,笔者另有文于去年发布)于1639年模刻而成,并树于学宫直至清末民初,此四通碑仍镶嵌在府学明伦堂正壁之上。

  屈锤狱

  查有关金石、墨记等,未见著录此碑者盖因,南宋权相韩侘胄的“伪学之禁”,矛头直指朱熹,朱熹被逼罢官后不久而卒,理学派人士都遭沉重打击,蔡元定被贬。他们的碑刻自然在清除之列,所以原刻早已淹没,幸存者仅能是拓片传世。屈氏家藏此拓片,到明朝末叶,业已是稀世珍品,此际在大同模刻也是一番有意义的创举。

  同时屈氏在模刻时是忠实于原作的,比如第三碑倒数第二字空白一格,只勾画了个轮廓,似为当时刻碑的误衍,屈氏末加修饰,照刻不改,显示出屈氏是深知文物宜存原貌的见解。

  1949年后,将此四通碑镶嵌于大雄宝墙上,也有相当的意义的。因为在朱熹的“万理一源”的太极论中,还渗透了佛教华严宗的“一多相摄论和禅宗的“一法遍含一切法”论,等思想,他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这样一来,不论在艺术上或思想内容上都可构成一组融洽的文物之群,可惜当上华严寺划归佛教僧人管辖后,此四通碑也和文征明诗碑一起迁入大同市博物馆库藏很难见到了。

  华严寺

编辑:陈莉辉

企业丹青更多>>

艺术领域更多>>

展览热点更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