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唐宋八大家”的思想情怀办展-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娱乐

循着“唐宋八大家”的思想情怀办展

来源:辽宁日报
2020-12-25 10:46:26

  记者 商越 文并摄

  连日来,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吸引了省内外众多观众前来观展。12月22日,从吉林省博物院借来参展的珍贵文物——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撤展休眠,代之以复制品亮相。许多观众闻讯特意赶来,围在展柜前仔细观摩。伴随着观众观展热情的持续升温,展览也赢得高度赞许:“融合了众多博物馆所藏,非常难得”“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润物无声地传递精神文化的做法,应是博物馆办展的方向”。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撤展前观众流连观看。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首次出借

  12月22日,离辽宁省博物馆闭馆的时间越来越近,可是在《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展柜前,却依然围着不愿离去的各地观众,因为珍贵文物《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即将撤展。据吉林省博物院陈列部主任张磊介绍,这件真迹是苏轼代表作,前后总计680余字,为其存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是苏轼书法成熟阶段的精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是两种黄酒的名称,作品里写的是这两种黄酒的酿造方法及酒文化。

  “欣赏这件国宝级文物,可见苏轼下笔沉雄劲健、精气内蕴,能体会到苏轼的书法造诣以及他对宋代以意为先书风的推动。”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告诉记者,今天以这幅书法作品为媒介,我们能领略到苏轼的精神风骨和人格魅力。

  为何《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仅展出20天就提前离场?董宝厚说,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必须恰当平衡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由于这件文物书写绘制于绢帛制品上,且年代久远,对展出环境要求较高,不便长期陈列展览。

  “为了支持辽博这个大展,我们的镇院之宝,是第一次出借。”吉林省博物院院长助理刘辉颇有感触地说,辽博这次展览准备得非常充分,立意非常好。此次展览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书画文物展,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展览,其剖析人物更立体、更有活力,诠释的故事点抓得特别到位,称得上是利用文物藏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览,其探索值得同行借鉴。今后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递精神文化的做法,应是博物馆办展的方向。

  

  上海博物馆苏轼、文同《古木怪石图》《墨竹图》。

  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唐宋八大家”真迹

  因“唐宋八大家”传世的书画作品很少,为了丰富展览的内涵,展览主办方沿着“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生平事迹、思想情怀的思路去寻找合适的文物,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12家文博机构以及3位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借来29件(组)展品,包括书法、绘画、碑刻拓片、古籍等。

  这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唐宋八大家”画像8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苏轼《潇湘竹石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苏轼、文同《古木怪石图》《墨竹图》;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苏轼行书《阳羡帖》;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碑刻拓片《曾巩墓志并盖》、柳州博物馆收藏的柳宗元行书拓片《龙城石刻》等。

  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叶蓉观展后表示,在内容上,这是经过深入研究后一个有学术深度的展览;在形式上,色彩、氛围的营造非常有沉浸感;在展品选择上,是融合了众多博物馆所藏,这样的展览非常难得。

  在第二展厅中,陈列着从柳州博物馆借展的柳宗元行书《龙城石刻》拓片。柳宗元曾经任4年柳州刺史,时间虽短,但却为柳州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包括办学兴教、种柑植柳、凿井取水,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这块《龙城石刻》是明代时期从一口枯井里挖出来的,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元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柳州博物馆馆长程州认为, 辽博这次展览站位很高,多角度思考、多渠道筹集文物,全方位展示“唐宋八大家”真迹,汇集了“唐宋八大家”在文学思想、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成就贡献,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精彩丰富的大展。

  据悉,2021年2月2日到3月2日,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苏轼《潇湘竹石图》将加入展出。董宝厚介绍,苏轼对绘画的重大贡献就是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得很少,而《潇湘竹石图》是目前业界认定的最好的一件,届时欢迎喜欢苏轼的观众再来观展。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原标题

  循着“唐宋八大家”的思想情怀办展——

  有学术深度的展览才能传承文化

责任编辑:王妍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