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之四-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之四

高铁来了 城市近了

2018-12-12 08:57: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80年代春运景象。资料图片

  高明珍今年59岁了,大家还是叫她高二姐。拿起这张泛黄的照片,就像是拿起一把通向记忆深处的钥匙。她谈起过往,滔滔不绝。

  “那是1990年的妇女节,我们女职工结伴去鹅岭公园,当时可算是进城呢。”高明珍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篷车(绿皮火车),觉得稀奇,那时候,这可是重庆周边居民出行最时髦的交通工具之一。

  当时,高明珍在重庆小南海车站工作,这是川黔铁路和成渝铁路的交接处。沿线的农民提着鸡鸭、背着菜篓,甚至赶着自家的猪,涌上这样的大篷车。他们要带着这些农副产品上重庆换钱,买回孩子的铅笔、女人的发卡、油盐酱醋等必需品,然后再次挤上大篷车,带回给翘首以盼的家人。

  “80年代嘛,改革开放了,农民粮食够吃了。铁路沿线的乡亲脑子活,坐着火车干起了买卖,那个时候算是很滋润的了。”高明珍说,大篷车的座位不多,就是为了方便这些乘客,让他们能放得下自家的山货。但是谈起那时候火车里的味道,高明珍笑着摇了摇头。

  “为啥不坐大巴呢?味道好一些,高速公路也挺方便啊。”刚上大一的侄女儿听着新奇,却有了疑惑。

  “那时候哪有高速公路啊。”高明珍说,曾经的重庆,山高路远,从最偏远的城口县城到重庆,坐汽车得两天多。现在距主城车程一个小时的长寿区,当时得坐船,在长江里逆流而上需要一整个晚上。

  当时在重庆周边区县里,有铁路的是最方便的,其次是江边的,有船也还算方便。没有铁路没有船的地方,经常得翻山越岭,对前两者羡慕得眼睛都红了。高明珍说:“我们的小火车站,当时都没有什么公共交通过来。我记忆里,自己都没坐过公共汽车。”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