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的苏轼 其实很节约-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幻灯片

爱吃的苏轼 其实很节约

2020-09-13 10:50:47  来源:南国都市报

  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

  献蚝帖

  备受瞩目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与苏轼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吧。

  苏轼和他的朋友们

  展览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正如展览名“千古风流人物”,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大量苏轼同时代文人创作的书画。

  通过展厅墙上的示意图,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这些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王诜等,这些他的门生及友人亦为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

  展厅入口不远,便看到欧阳修的《灼艾帖》。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入京参加贡举,欧阳修是主考官。据传,当时他看到苏轼的文章相当精彩,暗自猜测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之作,为“避嫌”,就将之定为第二名。于是,苏轼只因欧阳修的“清廉”而与状元擦肩而过。但二人的师生关系就此定下,且情谊甚好。

  宋四家“苏黄米蔡”的作品也罕见地同场展出。其中,黄庭坚的《君宜帖》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寒食帖》题跋外,黄庭坚唯一一件直接提及苏轼的墨迹。他在该信末尾附言称“东坡诸书一借”。米芾《盛制帖》是米芾早年的作品,字势飞动、笔墨清润,反映了米芾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

  蔡襄的为人与书法都是苏轼极为推崇的。苏轼称赞其书法“独步当世”“本朝第一”。展柜里的《京居帖》,是蔡襄写给友人的一封问候信札。前半部分以行书为主,后面逐渐转为草书,从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蔡襄在这两种书体上的高超造诣。

  苏轼的颜值几何

  苏轼(苏东坡)长什么样?展览用不同的方式让观众一窥究竟。

  画像最清晰的当属明代的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这幅苏轼笠屐像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此画是1949年以来首次公开亮相。

  宋人《赤壁图页》再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此图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存世另有两件同题作品与此出于一稿,仅在细节描绘上略有区别,现分别收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描绘了苏轼的另一面。据策展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郁文韬介绍,由于后人对苏轼的仰慕,很多逸事也被附会在苏轼身上。北宋时文人士大夫盛行品鉴古玩,苏轼及其友人王诜、李公麟、米芾等以鉴古知名。当明代晚期古玩鉴赏之风重兴之时,便出现了一种以“东坡品古”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仇英这幅便是其一。图中描绘了三位文士在庭院中一同品鉴古玩字画的场景,其中一人的衣冠状貌与苏轼相近。

  爱美食的苏东坡很节制

  苏东坡的段子,传了近千年,跟着展览,也再来讲一讲。

  1099年,也就是元符二年,62岁的苏轼在荒凉的海南儋州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吃生蚝。

  他给幼子苏过写信说,这里的生蚝美味极了,可以和酒放在一起煮,也可以选大的用火烤——“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他又关照儿子,千万别告诉别人,以免其他人听说之后,纷纷要求被贬到海南来,跟他瓜分这美味。

  若不是亲眼看到明拓《晚香堂苏帖》里收的苏轼《献蚝帖》,这段苏轼921年前写给儿子的悄悄话,就是一个美食段子。

  但眼前的一笔一划明明在告诉你,900多年前的那个苏东坡,带着仙气,也接着地气,比传说中还要鲜活。

  清代边寿民的《墨茶图》,讲的是苏轼与司马光论茶墨异同之语。

  苏东坡很爱吃茶,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便常与寺僧品茶吟诗,还常向寺里的老和尚讨要茶叶。

  其实,爱美食的苏轼,在饮食生活上其实是节制的。明陈继儒曾抄录下苏东坡的规矩:“东坡居士自今已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就是说,自己一个人吃饭,只要一杯清酒一个肉菜;“有尊客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即便是请贵客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可减不可增,“有召我者,先以此告之,若不从而过是,乃止。”别人请他吃饭,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他就不去了。之所以如此节俭,“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说起文人画 不忘“苏老师”

  故宫是中国大陆苏轼墨迹最为集中的收藏单位,同时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共展出78件(组)与苏轼相关的书、画、碑帖类文物。

  我书意造本无法,从苏轼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后世对苏书的临、仿、评等角度,反映苏轼的书法创作及其影响。

  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以苏轼诗文为创作主题的书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创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间有味是清欢,选取能够反映苏轼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人格魅力。

  在赏鉴名迹与阅读故事之外,或许我们还应该了解,苏东坡对于艺术的观念和喜好,如此强烈地塑造了近千年后的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比如说,正是因为他对颜真卿的推崇,才有近千年来后世对颜真卿的热爱。

  从唐代中期开始,书法开始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这种对书法的观念延续到宋代,最受影响的就是苏轼和他的门人黄庭坚。正是以苏轼为首的文人,给了颜真卿一个全新的评价——苏轼提出不要只是临摹模仿前人的书法,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而我们今天对文人画的理解也与苏轼密不可分,苏轼将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别开来,认为绘画要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他的观念影响深远,被视为后世文人画的基本原则。

  (综合钱江晚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

编辑:赵惠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