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饭读书无个事——林纾《山水》赏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饱饭读书无个事——林纾《山水》赏析

2018-06-07 10:44: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桃源盛景

  在《山水》中,画家营造了一个自己的桃花源盛景,由画面左下角延伸向画幅中央的“一道清溪”指向了两间茅屋,窗前文士真有“饱饭读书无个事”的悠然自得,“卓午风微”好惬意,“清溪”两岸山石隆起,树木繁密,而画面尽头一条横水淡淡流淌。画面中山石树木的皴擦点染以及画面气氛的营造均充满古意,显现出浓厚的传统绘画意蕴。

  绘画对于林琴南来说也是营造其精神家园的一种重要方式。他晚年闭门谢客,“专意绘画,不恒译书”,在自己的书斋画室里,构建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年近七十还每天六七个小时站在画桌前作画,其晚年山水画境界造诣大增。郑逸梅在《林琴南卖画》一文中说“小说泰斗林琴南兼擅丹青,山水得宋元人遗意。当其寓居北平时,小说也,寿文墓志也,大小画件也,以求之者多,所入甚丰。某巨公(陈衍)因称其寓为造币厂,实则悉以所获周恤族人,至死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也。所作画,海上商务印书馆印成《畏庐画集》,为艺林所称赏。”

  《春觉斋论画》

  林琴南对于中国传统文脉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一番见解在其重要画论著述《春觉斋论画》中体现突出。《春觉斋论画》是林纾晚年“萃数十年中挥翰之心得而成”的绘画理论成果。该画论大致完成于新文化运动风生水起之时,新文化派高呼“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而新文化运动横扫中国大地,艺术领域中革新派对于传统派绘画的抨击也掷地有声。康有为在其《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将近代国画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对四王、二石绘画的推崇,并弃之为糟粕。并提出变革的办法“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着色界画为正而以墨笔粗简者为别派。士气固可贵,而以院体为画正法。”而林琴南在这种时潮中写就的《春觉斋论画》则表明了对待西画的坚决抵御的态度和坚持维护中国传统绘画的态度。另外,北京地区较早出现的传统绘画团体是“宣南画社”,梁启超、姚华、陈师曾、贺履之、林纾、萧俊贤等均加入,并邀请同年进京的江南名画家汤定之先生进行指导,每周聚会一次,吟诗作画谈艺论文,地位不分高低,来不迎,去不送,属于结社松散的定期雅集性质的社团。以宣南画社为交流平台,形成北京画坛富有传统绘画实力的画家群体。而林纾《春觉斋论画》即成书于宣南画社和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的这一时间段中,较早反驳“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大潮,论画以返归宋元为旨归,推崇宋元大家尤以王蒙、王石谷为上,画论提倡以“天机气韵”“学养胸次”为途径摹写古人遗法。

  对于山水画的理解,林纾在其《春觉斋论画》中专有论述:“凡作奔泉怒瀑,一泻千尺者,山必高远而有来源。余尝登方广岩,观珠帘泉之顶,如剖卧钟之半,平置岩顶,水漫其上可经亩泄泉处势微洼,泉自洼处奔落,因风散洒,遂成珠帘。苟山上无此经亩之泉脉,何以长日跳珠溅沫,未有已时此正言来源厚也。若作大瀑布,一泻辄数里之远,则来源非数十里之远,决无此大力。然来源何从写则当从高远中求之。山高而瀑狂,则山后必有无穷之山,渊水积其上,无可发泄,故必奔凑一缺口,冲激而下。此写泉之源也。若瀑势飞动酣猛,其下受水处既仄且狭,则于画理便不通矣。”如此精到细微的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绘画的理解,方可绘制出精妙的山水作品。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