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奉化农民画的璀璨时刻(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胡氏父女:

留住奉化农民画的璀璨时刻(组图)

2020-04-28 08:36:20  来源:宁波日报

胡永法在画室

胡玲玲《中华神龙》

沈克勤《捕鱼》

胡玲玲在创作中

胡玲玲《女儿红》

胡永法《丰收》

陈德鸿《鸡趣》

胡玲玲《母子情》

胡永法《梦幻鱼舞曲》

  大概是在美术世界浸润久了,胡永法一派艺术家风度。穿着细格子衬衫,戴一顶渔夫帽,74岁的人骑着自行车四处采风,像小年轻一样。谁能想到,他最初竟是一名乡村油漆匠。当然,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了。那时候的油漆匠不光会油漆,还得会画画,村民家的房屋、家具、灶头都需要装饰。胡永法年轻时,就因为一手油漆功夫和画画技巧,在家乡浙江宁波奉化鲒埼名闻遐迩,人们都以请到他为幸。后来在县文化馆的培养下,胡永法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农民画画家。

  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绘画的一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宁波民间,向来有在衣橱、木床、箱柜以及房屋上画画的习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宣传、展示村史村貌,人们在制作壁画、墙头画、乡村远景规划图,以及“忆苦思甜”等宣传活动时,沿承发展了这一画种。改革开放后,农民画从宣传画逐渐走向欣赏性民间绘画。奉化农民画作为宁波农民画的一支,在二十世纪70年代走上了鼎盛之路。

  胡永法那时还在做油漆匠,一天接到去县里开会的通知。会上,县文化馆干部要求与会的每一位美术爱好者,回去后画一幅画寄到文化馆。胡永法的家乡鲒埼,是个海边渔村。渔民画是奉化农民画的一个重要创作门类,缘于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征,出海的渔民为打发孤寂难熬的时光,经常把海上的美景、丰收的喜悦用画笔记录下来。胡永法从小对渔民画不陌生,于是画了一幅《移海造田》寄到文化馆。很幸运,他入选了。县文化馆美术老师姜宝林、王利华、韩培生采取集中培训、重点辅导的办法,培养这批美术爱好者,队伍迅速发展到200多人,涵盖当地的农民、工人、教师、干部、企业家和手工艺人等。胡永法、陈德鸿、司徒小辉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时,奉化农民画的组织机构已比较健全,除了文化馆农民画创作中心外,还在桐照、鲒埼、葛岙、溪口、西坞等5个乡镇分设创作小组,并在桐照建立了农民画村,在葛岙建立了壁画村。农民画的灵感来自生活,而农村最丰富的就是民间艺术,庙画、年画、刺绣、剪纸、印花蓝布、木雕石雕等等,都在无形中滋养着他们,胡永法、陈德鸿、沈克勤、王梅贞、方春萍、王银飞、方锡桥、林华球等一批创作者脱颖而出。1986年,陈德鸿、方春萍、王银飞、王梅贞的作品跨出国门,被选送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展出。1988年2月,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同年12月,为进一步扩大奉化农民画的影响,奉化文化部门在众多农民画创作人员中精选了25名绘画骨干,聘请文化部的王宏、省群艺馆的池沙鸿等美术专家来奉化指导,组建了“奉化市现代民间绘画社”,风头一时无两,在国内外都颇有名气。

  那真是奉化农民画的黄金时代,胡永法至今说起来两眼熠熠生辉。奉化农民画曾举办乡级展览50余期,参展作品2000余件;奉化市级展览35期,参展作品3800余件;先后参加宁波市展览及获奖作品150余幅,省级展览作品80余幅,获奖50余幅;全国各类展览作品82幅,获奖28幅。曾有500余幅作品到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地交流,有不少作品被中外美术博物馆以及省市博物馆收藏。胡永法的《海上人家》、王梅贞的《端午节》、陈德鸿的《鸡趣》、方春萍的《牛场》等11件作品分别被选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和《中国当代美术系列现代民间绘画画册》。

  胡永法凭借《移海造田》敲开了县文化馆大门。后来又凭这幅作品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这是胡永法第一次获奖,由此奠定了他在奉化美术界的地位。

  许多人慕名前来拜胡永法为师,司徒小辉就是其中一位。小辉虚心好学,勤奋用功,胡永法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1991年,胡永法指导小辉以猫头鹰守护粮食为主题,创作了农民画《保护益鸟 守卫粮食》,作品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991年全国宣传画展览,后在全国各地展览。

  在胡永法看来,农民画自由不羁,浪漫奔放,营造了乡村生活的独特意趣。农民画成为现代民间绘画后,融入了其他画法,观赏性更强,意韵更丰富,装饰风格更为突出。胡永法留意生活,一次他在医院急救室看到医生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这一幕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据此创作出作品《急救》。胡永法刻苦好学,1998年经国家人事部人才资格评审委员会考核审定,获国家一级美术师和特邀研究员称号。2005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遴选400位当代中华文化名家入列邮票专题,胡永法榜上有名。

  胡玲玲出生于1974年,从小生活在浓厚的美术氛围中。12岁那年暑假,父亲胡永法把她带到城里的文化馆接受美术暑期培训,从此与美术结下了缘分。

  1993年,19岁的胡玲玲毕业于江口美术班,此时恰逢奉化农民画的鼎盛期,父亲胡永法风头正健,经常有香港画廊的订单飞过来。父亲整天忙于画画,见女儿高中毕业,就要求女儿搭一把手,跟着自己学画农民画。

  奉化农民画题材广泛、构图饱满、色彩鲜艳,通过夸张、装饰、拟人、变形等浪漫主义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在创作上,不同物体可以随意组合。如画人,人体内可并存动植物、花鸟鱼虫等图案,构思大胆,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有美术基础的胡玲玲进步很快,逐渐对农民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农民画可以加入国画的笔法。1993年12月,胡永法、胡玲玲父女俩共同创作的《鸡哺图》获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品邀请展一等奖,这是胡玲玲第一次参展。

  创作之余,胡玲玲帮父亲收集香港画廊所需的作品,因为需求量大,便召集各地画家画画,作品收集了以后,拿到广州去交货。胡玲玲常常带去一批画,回来时身上带着很多现金,一路提心吊胆。几次交易下来,胡玲玲深受触动。给香港画廊供画,必须尊重画廊的意愿,他们喜欢什么就画什么。面对一成不变的题材,胡玲玲心里有些堵,觉得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实施。到了1996年,胡玲玲认为不能为了金钱一直画商品画,于是,跟父亲商量要去中国美院读装潢设计专业,开阔眼界提高画技。

  两年后毕业,胡玲玲想留在杭州发展,可是父亲说,奉化农民画需要传承下去,不能让农民画在自己的手上消失了。于是胡玲玲回到奉化。1999年,胡玲玲成为东方外国语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学校开设农民画示范基地,胡玲玲一边创作一边带学生,每周有50多个学生学习农民画。

  这是一段收获颇丰的创作期。1996年,胡玲玲的《鸡趣 乡情 修补》获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评委会评审优秀奖;1997年,作品《鸡大王》获宁波市现代民间绘画展览一等奖;1999年,作品《渔获图》入选农民艺术大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2007年,作品《中国北京——2008》获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二等奖。

  说起《中国北京——2008》这幅作品,胡玲玲很自豪。当时举国上下都在为奥运会献计献策,胡玲玲觉得何不把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的元素与奥运精神结合起来,她把工笔画融入民间画,得到评委们的青睐。

  作品《母子情》受陕北地区民间习俗启发,画面上两只老虎,一大一小,一上一下,花啊叶啊水果啊动物啊,都是她信手拈来的材料,画面童趣盎然,色彩斑斓,装饰风格强烈。这幅作品入选2010年全国农民绘画展,随后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2010年,奉化滕头馆作为上海世界博览会最佳城市实践区亮相,它是中国唯一的乡村案例馆。胡玲玲作为宁波农民画的代表,带着她的学生在滕头馆现场画了8天农民画,引来一拨又一拨观看的游客。一些老外连连称赞:奉化农民画太漂亮了,想象力之奇特、色彩之丰富,简直就是东方的毕加索。如今,滕头馆已整体搬回滕头村,馆内悬挂着胡玲玲创作的多幅农民画作品。

  胡玲玲入行农民画已有27年,她没想到,父亲手里传递过来的接力棒是如此沉重。

  奉化农民画曾经在全省首屈一指:获国际金奖作品2幅,获全国一等奖作品5幅、获二等奖作品8幅、三等奖及优秀奖作品23幅。

  奉化农民画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题材选择不拘一格,重点突出喜庆、吉祥。获奖、入展的农民画既有描绘生活场面的《晒被单》《母子情》《西瓜和爷爷》《纳鞋样》《做香包》等,也有描绘渔民生产情景的《海蜇》《渔归》《海照》《海带丰收》等,还有描绘吉祥物的《龙》《牛》《鸡趣》《鸡哺图》《保护益鸟》等,除此外,兼画花鸟鱼虫。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画因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未能形成以画养画的良性运行机制,一些老画家不得不转行,新画家又后继乏人。农民画的现实土壤变得渐渐贫瘠。说起这些,胡玲玲感慨万千。

  2016年,胡玲玲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化农民画的传承人。现在,胡玲玲在奉化文化馆工作,除了展厅布展、组织全区美术爱好者参展等日常工作,她还承担着教学培训任务。日常的课程有成人国画和孩子们的农民画、儿童画、素描、国画,每年暑期会有一些学生报名学习农民画,2017年,组织一批学生在文化馆的群艺展厅举办了“童心 童画”优秀作品展,社会反响不错。同年,她创作的《修补》获宁波市农民画剪纸创作大赛铜奖。

  胡玲玲做梦都想着重振奉化农民画的雄风。她说,尽管那些老画家已风流云散,但这块土地上,农民画的余韵、遗风仍在呢。(陈峰)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