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中国雕塑的圣地云冈-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相遇在中国雕塑的圣地云冈

2017-10-23 13:22:39  来源:吉林日报

  大同市出于对吴为山雕塑昙曜的信任,也引进了他雕塑的孔子和老子。

  这两位先师,是我前面所说的不知道世界其他文明的诸子百家的领头人。虽然不知道其他文明,但他们把华夏文明的最高意蕴挖掘出来了,成为数千年中华民族公认的精神领袖。吴为山对他们的雕塑,远近皆知,比昙曜的雕塑出名多了。昙曜在云冈补充了他们,但他们自己也来到了云冈,因为他们毕竟是真正的老主人。不错,他们当时还不了解世界,但在几千年后谁都承认,他们属于整个世界。

  吴为山把雕塑孔子和老子,当做自己此生的首要文化使命。他雕塑的孔子和老子,又符合我对“写意雕塑”的概括:猜测伟大。历史留下了孔子外貌的一些记述,但都简约、抽象,我觉得比较可信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他个儿比较高,身体不错。对于老子,则全是想象。

  其实,后代人们对于孔子和老子的印象,全是精神性的,只是偶尔会衍伸出一些“合理意态”,却并不追索太具体的形象。对于精神性的伟大,真实的具体形象反而会是一种遗憾,因为与常人无异的五官身躯及种种缺点会成为人们接受伟大精神的束缚和障碍。

  在这方面,即使很像“写实”的古希腊哲学家的雕像,包括后来米开朗基罗、罗丹等人对历史重大人物的雕塑,看似逼真,其实也是出于猜测。只不过,他们把这种猜测引向了模式化赋形,让雕塑对象成了一种哲学家、艺术家的模本,连发式、胡须、肌肉、衣袍都归入了一系列模型。佛像雕塑也走了近似的路,即让猜测走向模式化赋形。这样的雕塑,对于精神表达,很有局限。

  对此,西方现代主义作出了大胆突破。现代主义雕塑不在乎逼真,更不在乎模式,只是竭力追求在抽象造型中的结构力度。这一来,逼真的外形也就框不住精神体量了,而抽象造型的结构力度反而会推动精神洪流的决堤奔放。

  但是,吴为山站在孔子和老子的思维路线上,不主张“决堤”。他把现代主义的奔放之力,安置在近似写实的造型能力上,因此我们看到了礼仪可掬的孔子和老子。但是,从线条的洒脱自由,到材质的强力呈示,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种暂歇于人体之中的大意态、大风貌、大神采。

  这里就出现了“写意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意念越浩大,形象也越抽象,渐近“天意”。由此,“猜测伟大”也就上升为“摹写天意”。

  吴为山雕塑孔子和老子,就是在“摹写天意”。这样,“写意”二字也就不再仅仅在说一种风格,而是直逼艺术创造的极致状态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中间的“人”,既是雕塑的对象,也是雕塑家自己。

  出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孔子和老子的造型中,就有大量自然元素介入。例如,从脸部到身体到衣着,处处如山岩,如瀑布,如藤葛,如溪流。自然元素的不规整、不圆熟、不直拙等等特征,就这样生楞楞地闯入了造型,使造型更近于自然,更溶入自然,毛毛糙糙,浑然天成。于是,孔子和老子也就成了苍茫自然的一部分,这也符合他们自己的终极思考。

  由此可见,“写意雕塑”的雕塑家不仅是诗人,也是哲学家。“意”,就是诗和哲学的结合,最终叩问天意。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