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中国雕塑的圣地云冈-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相遇在中国雕塑的圣地云冈

2017-10-23 13:22:39  来源:吉林日报

  不错,吴为山是一个“叩问天意”的人。但是,仅此一面,还不是完整的他。

  他还有重要的一面,叫做“裹卷人气”。把“叩问天意”与“裹卷人气”加在一起,才是吴为山。

  吴为山的家学渊源和诗文修养,使他常常孤独地思考着长天大地,但是,他并不是隐士、游侠。当他忧郁的眼神从长天大地收回,转一个身,便能满脸笑容地面对热闹街市、多姿人间。他是一个与现代生活深深溶在一起的人,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群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他都能感应。

  因此,他的雕塑也拓展出了另外一番风光。

  他的裹卷人气的雕塑,让青铜泥石也浸润着最浓郁的人气。于是,真实人物的具体形象也成了他的基本素材。但是,与茫茫世间的芸芸众生不同,这些真实人物的具体形象一旦到了他手上,就出现了绝不寻常的神采。这就是他的“另类写意”,仍然属于“写意雕塑”的范畴。

  “另类写意”写什么“意”?那就是着重刻划雕塑对象不同寻常的意绪、意气、意志、意念、意向、意趣、意态。总之,全在“意”中。

  首先成为标本的,是一群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画家、学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成了吴为山的模特儿,真是幸运,因为他们在青铜泥石中再度复活,或再度年轻,而且将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些现代名人,文化品级高低不同,按古代“立像入史”的标准,其中很多人未必符合。原来,借助于现代照相技术和公共传媒,这些人的形象、表情已经广为人知,一经吴为山的手,他们居然全都生动起来,人们也就明白何谓雕塑上的“写意”魔法了。

  我发现,吴为山的魔法,是努力抓住这些人物的“神情之要”,并把它夸张成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造型关键,而把其他不重要的造型素材都模糊、省俭。结果,只让“神情之要”直逼观众,逃也逃不掉。

  观众对这样的雕塑,反应热烈。我读了一些他们的谈话记录,觉得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得最好。杨先生看了吴为山雕塑的费孝通,觉得比费孝通本人更像。这个说法很有趣,却以一个大科学家的高度断言,写意比写实更有力,也更真实。我相信,这会让很多写意艺术家兴奋。此外,杨振宁先生还说,吴为山雕塑中,往往是模糊之处最动人。模糊,是因为有意态渲润,神情波荡。只要在这种模糊之外有了过多的真实细节,反而成为障碍。为了杨振宁先生的这番话,吴为山想起了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难道,郑板桥也借这四个字在说一种艺术哲理?

  吴为山凭借着真实人物的具体形象所施行的“写意”魔法,就发生在写实主义的近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近距离挑战”,但吴为山并不与写实主义作对。最多,他只是开了一个“咫尺之间的玩笑”。我想,这对于庞大的写实主义雕塑队伍,有一种温和的提示作用。通体逼真没有那么重要,人之为人,在于那口气,在于那股神,只须点到穴位,全盘皆活。因此,写意之笔,也就是点睛之笔,删略之笔,也是救生之笔,回神之笔。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