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沙龙

提笔忆恩师

未曾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2020-05-22 09:39:34  来源:杭州日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家喻户晓的海灯法师,现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中,但上了年纪的一辈人一提起海灯法师还是记忆犹新,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杭州人,大多还记得在青年路灯光球场表演一指禅绝技和童子功的少林武僧,那瘦小的个子,微瘪的嘴唇,炯炯有神的双目,常年身穿深灰色的袈裟,行走如风,带着浓重的四川乡音。

  海灯法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起,几乎每年都会来杭州住些日子,每次来总是下榻红门局大井弄的巩成祥老师家。巩老师很重朋友情义,总将二楼的主房让给海灯和他的随身大徒弟寂诚师,自己挪到狭小的偏房里。

  我有幸成为海灯法师的徒弟也是巩老师力荐的。拜师仪式很正规,换了拜师帖,帖子专门请盖叫天的秘书写的。当时,一起拜师的有四人:王继忠、陈银海、沙根生和我;比我们稍前入师门的还有凌耀华,我年纪最小,拜师后就开始尊称海灯法师为“师傅”。

  我小学六年级到初一的时候,痴迷于武术以致荒废了学业,甚至产生不想读书专攻武术的想法。师傅知道后,很严肃地批评我说“习武之人必须努力习文,只有文武兼备方有出息。否则,终为一介武夫。”此后,我才重新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业上,追回荒废和延误的功课。师傅自己除了练武,对中国书法和中国古诗词均研究颇深,我的书法也在他的启蒙下开笔的。他要求我每天临两张原素纸的帖,并写上某月某日课,一天也不能停息。要我从楷书入手,先临颜真卿的《多宝塔》,待能默写出七八分后,再换颜的《麻姑仙坛》,又能默写出七八分后,再临颜的行书《争坐位》和《祭姪稿》,追临李北海,最后临二王的法帖,如此循序渐进,日复一日,方有所成。再三叮嘱我:“绝不能偷懒,更不能自以为聪明,想当然地涂抹。”他说“书法是先人几千年经验的总结,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仅凭几十年的有生之年超越袓先千年的积累。” 他的话一直鞭策着我。

  他诲人如此,自己严格笃行。他的小楷绝为精湛,充溢晋唐风韵。他的古诗词也写得极好,曾出过一本《少林云水诗集》和《宝光寺杂咏十首》,记得有一首是一九二九年写峨山道中见梅的:“历尽冰霜无限苦,乍知行道人间难;枝头群鸟哀鸣急,雪里素英却耐寒。”以此写出了那个时代他传道解惑的艰难和自己坚韧不拔的决心。

  我跟随师傅前后有五六年时间,每年他都会来杭州待一至二个月,除了去青年路灯光球场表演外,也去农大、浙大等院校表演讲经说法。表演完了,在回家的车上,他总悄悄地塞给我一把红枣,说是念过经的,吃了健康长寿,我那时深信不疑。现在回想起来,那是老人家内心深处对我的疼爱。他还常常悄悄地给我全国粮票和钱,要我增加营养。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时候,全国粮票是极为稀缺贵重的礼物。

  师傅很少说话,平时从不评论别人,更不说他人的短处,就是这样一位厚道慈祥的佛教徒,还免不了遭人攻击。想到这,自然联想到眼下的网络喷子,用无中生有、黑白颠倒的手法喷人而赚粉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灯法师一生云游四海,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西湖,白居易那句诗,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蔡暄民)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