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 坐着勒勒车行走在草原-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乌兰牧骑 坐着勒勒车行走在草原

2017-12-04 08:05:15  来源:工人日报

几十年前,“草原文艺轻骑兵”在“那达慕”大会上表演蒙古族舞蹈留影。中新社 赵伟 摄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麻斯塔拉草原,60岁的奥登其木格步履蹒跚,向乌兰牧骑艺术节主会场进发。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会场一角,16支乌兰牧骑正在驻场准备,奥登其木格双手合十向演出队致敬,眼角一丝泪光闪过。

  已不记清有多少次,为了满足群众观看演出的愿望,乌兰牧骑不论严寒酷暑到草原深处为牧民表演。

  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一封回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支特殊的文艺工作队伍上。

  坐着勒勒车走向草原

  1957年6月的一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一支仅有12人、两辆勒勒车、几件乐器的小队伍向草原深处纵深。这支演出队伍,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但乐器极其简陋,全部家当为2辆胶轮车、4套服装、5件乐器,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10多名队员携带十几个节目和演出道具,在草原上开始了巡回演出。队员们身兼数职,既是歌剧演员,又是舞蹈演员,既是报幕员,又是演奏员,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队员们就能演出。

  就在第二年,仅有9名队员的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成立,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组建最早的乌兰牧骑。这个名字在草原上迅速传播,深深扎根在广大农牧民心中。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这是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的唱词。正如歌曲所唱,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扎根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服务,初心不改。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所有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乌兰牧骑的职能就是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演员们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奥登其木格说。

  在奥登其木格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乌兰牧骑,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舞台,演出常常就在农舍和蒙古包中间的一块空地上,“舞台”上就一块幕布,既没有灯光,也没有音响,演员们点着煤油灯、汽灯、“火把灯”为农牧民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看演出的人特别多。

  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到1963年,内蒙古已有30支队伍,且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巡演。从1979年开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演出,好评如潮。

  在60年演出实践中,从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从城市乡村到边防哨所,内蒙古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上百个艺术精品广为流传,也培养出了一批艺术家。

  内蒙古文化厅厅长佟国清说,今年是乌兰牧骑建立60年,60年来,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农牧民的宗旨始终没有变;“短小精悍、一专多能、小型多样、轻便灵活”的特色始终没有变;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