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让“摔不烂”的凤翔泥塑成为带动发展的“金子”

记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

2018-06-29 08:24: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胡新明在制作泥塑

  近日,对于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的胡新明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是其本人被评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二是他的家庭在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上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这“最美家庭”,也是因他们在传承发展凤翔泥塑中,积极帮助其他艺人生产和创业,并为乡村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捐资。

  “这都是传统手艺的功劳,是老袓宗给予后人的恩赐。”在荣誉面前,已过天命之年的胡新明谦虚而又认真地表示。六营村的泥塑自明代起就很兴盛,泥塑手艺代代相传。胡新明从小随父母学习制作凤翔泥塑,深感这门老手艺是一个值得挖掘、开发的宝藏,只有潜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让它熠熠生辉。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泥娃娃不是泥,它是个金。”言谈之中,胡新明对凤翔泥塑的感情溢于言表。但真金也有蒙尘时,更何况掉到地上就碎的“金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凤翔泥塑遭遇了“寒冬”,当时许多艺人都放弃了泥塑。这里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凤翔泥塑几十年缺乏创新、造型退化等诸多因素。

  胡新明至今还记得,尽管一路小心,1988年,他向新加坡出口的8600件泥塑,在上飞机前仍碎了1/5;等运到新加坡后,竟没有一件作品是完整的。不能让易碎的泥塑制品限制了凤翔泥塑的发展和传播,在困难面前,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为此,胡新明开始向专家求教,从各种洋办法和古法中寻求答案。他与家人经过两年多数百次的试验,最终从古代城墙的建造技艺中得到灵感,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作品。后又经过改良,把加入泥塑中的糯米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解决了白色泥塑阴干后泛油发黑的问题。

  “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愫,是不会被工业化制作所取代的。”胡新明认为,传统工艺完全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需要手艺人对所从事的手艺有执著的爱和钻研劲。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