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的解读密码-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寻找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的解读密码

2018-01-19 10:39:52  来源:人民政协网

  梵高的绝唱:《雏菊与罂粟花》

  纵然西方现代艺术史之流变庞杂纷繁,但就本质而言,大致可将其看作一个不断在各个极端之间冲撞、激荡、转换的历史进程。在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富有传奇色彩,发动转换或推动历史前进的艺术家,梵高无疑是其中一位。

  1888年,梵高曾在信件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打算做一些肖像画,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人看来,就像出现的幽灵。”如今看来,他留下的数百件作品仿佛一个个遗存至今的鲜活“幽灵”。也只有在画布的方寸之间,观者才得以探察、追忆这样一位在艺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灵魂。

  梵高的不可思议首先缘于其传奇般的生命历程。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格罗沃特·松丹特一个富有名望的大画商家庭。但即便如此,梵高的人生际遇依旧充溢着困顿、潦倒、疯狂和不幸。

  他10岁开始学画,临摹荷兰的石版画,16岁进入家族在海牙开设的古比尔美术商行做学徒,25岁到波利纳日贫苦矿工聚集的地方做实习牧师,27岁时,绝望中的梵高最终转向艺术,并将艺术认定为自己灵魂的最终归宿。此时,到达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的梵高,尽管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艺术训练,却开始对印象派技法产生了极大热情,并促发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后续的创作中,追逐于“光”和“色”的表现主义语言成为梵高艺术的理想,自我情感的宣泄则成为内在催发力。

  1882年,梵高离开巴黎,来到小镇阿尔勒。在此,梵高开始进入其艺术创作的黄金期,通过《夜间咖啡馆》和《向日葵》等名作中富有创造性的形象、色彩和线条,从而传达出梵高对于这个世界的特殊感知。直到1888年,在与高更激烈争吵之后,梵高在疯狂之中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难以自持的精神障碍令他的生活状态一落千丈,却由此刺激了他的创作热情。次年,梵高进入圣雷米疯人病院,1890年又移居到奥维尔治疗,由加歇尔医生照顾起居。

  作品《雏菊与罂粟花》便是梵高在如此生活情境下创作完成的。1890年6月,此时的梵高已经陷入“狂躁”和“抑郁”的双重障碍,时而瞬间迸发出创造力和感情,时而又沉于孤独抑郁。因此,《雏菊与罂粟花》充分传达出他从画面技法到思想蕴含的浑然天成。画中,简练勾勒的白色圆桌和朴素陶瓶之上,白色、黄色、蓝色以及红色的大笔触肌理,饱含着天真而傲慢的意趣,共同构成了作为画面视觉刺点的丰富花束,极具立体感地呈现跃然而生。由不同深浅绿色组成的、极具力量感的线条构成了花朵的枝叶,从陶瓶的口沿处肆意放射出来,随意而富有张力,足够令人感同身受于其蕴藏的无限生命力。

  极富戏剧性又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在该画创作完成仅一个月后,年仅37的梵高自尽,由此,《雏菊与罂粟花》成为了梵高艺术生命中的最后绝唱,同时亦是其短暂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