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精神:永不凋落的沙漠之花-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敦煌精神:永不凋落的沙漠之花

2019-07-26 09:01:15  来源:央广网

  敦煌作为戈壁沙漠中的肥沃绿洲,生生世世滋养了无数西去东来的人。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这朵用一生心血浇灌敦煌艺术的“沙漠之花”,带着她和父亲毕生的力作,日前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绚丽绽放。这是继1946年在兰州举办《常书鸿父女书画展》之后,时隔73年,这对敦煌“守护使者”作品的再次重逢。

  魂牵敦煌情缘 戈壁沙漠里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明的基因得以生生不息,背后有着无数文物守护者的心血付出。在西北大漠,有一个名字无人不知,他就是敦煌学奠基者——常书鸿,他和女儿常沙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他们原本可以过从容优雅的生活,却把一生都交给了戈壁大漠,交给了孤寂的风沙和冷夜。

  常书鸿于1927年赴法国留学,曾是巴黎前途无量的画坛新秀。1932年,常书鸿参加了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以一副《梳妆少女》摘得桂冠,顺利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一家人迁到巴黎生活。

  常书鸿师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劳伦斯,其作品一再获得当时学院派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逐步跻身知名美术家行列。有人说,如果他当年能一直在巴黎画下去,一定会成为世界级艺术家。

上图为1944年常书鸿临摹《萨埵那舍身饲虎-敦煌壁画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然而,一个偶然的相遇让他放弃了成为世界巨匠的前程。1935年,在塞纳河边散步的常书鸿在一个旧书摊上读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这本书完全击中了他,图册上那些灵动精妙的壁画、庄严肃穆的彩塑,让他深深地被祖国的文化历史折服,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法国的一切,回国寻访敦煌那富藏中国千古艺术珍宝的秘境。

  1937年,还不会讲中国话的沙娜随同母亲飘洋过海与父亲团聚。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一家人在战乱中辗转各地。直到1943年3月,历经千辛万苦的跋涉,常书鸿一行才到达莫高窟。

  由于长年没有人修缮维护,当时的莫高窟已经惨不忍睹:附近的农民不仅在洞窟里生火做饭,还在莫高窟前的绿洲中放牧;一些珍贵壁画被人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栈道也几乎全部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

  原本为绘画艺术而来的常书鸿开始带领大家清理积沙、修筑防沙墙、种植防沙林,原本拿画笔的手开始挥动铁锹。同时,常书鸿着手绘制莫高窟全景地图,调查制定洞窟内容表并临摹洞内壁画,为敦煌学研究积累最基础的资料。

  从那时起,常书鸿便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敦煌的保护与研究之中,艰难地守护着莫高窟的每一件民族艺术瑰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生根一般,独守荒漠,一待就是五十年。

  常书鸿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但把一部分被沙土掩埋的洞窟清理出来,将洞窟、塑像统一编号,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还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提高中国在敦煌研究领域的水平。

  蓝天和黄沙之间,常书鸿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莫高窟,无怨无悔,尽管他因此失去了许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常沙娜也和他一样,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推广,执著守护着敦煌文化的文脉和根基。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