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物价”与“拓外贸”-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稳物价”与“拓外贸”

从南宋钱币博物馆馆藏实物揭示都城临安府的繁华

2020-04-23 09:03:17  来源:杭州日报

南宋铁权·“临安府”

己丑关子钞模本(正面)

  “在宋朝的末期,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领先经济,”英国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中还写道:“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德国的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国家。”中国学者黄纯艳也在《宋代海外贸易》一书中说:“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国家。”今天在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我们从馆藏实物确证了上述结论。

  南宋,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而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初期,连年战乱,国库空虚,加上水灾、火灾,民众极度贫困,而后来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朝廷适时稳健推出的两项经济措施:一是稳定物价,二是鼓励海外贸易。

  稳定物价 公平买卖

  绍兴初年,为稳定物价,朝廷诏令临安府斗秤务“造成省样”,制作标准斗样和权样,严格管理度量衡器。“权”,俗名“称砣”。图示官方铁权,铸有“临安府·绍兴样”文字。“绍兴样”,是绍兴年间朝廷颁布的权样标准器。以防市场交易缺斤少两,做到买卖公平。

  当时已有权贵雇佣经纪人来做生意,称为“买市”;有时皇帝也直接参与“观灯买市”,皇帝使用的是金银钱,商贩专门等候,“不得金钱不肯回”。

  这时的南宋都城,已是人物繁盛,市井骈集,“民物康阜,过京师(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十倍”,到南宋后期,“中兴百余年,太平日久,视前又过十数倍”。一个人口超过124万的城市(九县总人数),成了世界上第一大都市和东西方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市场购买力,也达到惊人的地步。像御街“珠子市头,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南宋发达的商品经济,催生了货币的多样性,如铜钱、纸币、金铤、金牌、金叶子、橄榄金、银铤等等。

  南宋商品交易,促进商品货币的兑换和发展。一般按钱“文”计价。如南宋中期,临安修内司产的唐绢扇面,“每个200文”。纸币是铜钱的补充,会子“一贯文省”合铜钱“七百七十文”;金银则以“两”为价值标度,南宋时期金银之间的比价基本保持在1∶11。

  据载,乾道五年(1169)杭州官价,1两银折合铜钱3200至3300文之间。自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到理宗景定四年(1263),在这百余年间,南宋会子的发行数量接近14亿贯之巨,几乎平均每年要发行纸币1400万贯(緍)。京城杭州也出现“金银铺”那样的金融机构雏形,较为出名的有市西坊的沈家、张家,李博士桥的邓家。它们除承揽金银铤的销铸业务外,还兼营政府盐、茶、香料和白矾等专卖凭证(有价值证券)的买卖,已从一个单纯的加工作坊发展成为具有初级金融性质的专业经营户。据《都城纪胜》和《梦粱录》记载, 御街中段(今中山中路),集中了一百多家大户金银钱钞交易铺,平均每20米就有一家,这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初级阶段的“金融街”。

  鼓励与国外通商 促进海外贸易

  高宗曾下谕:“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从1987年8月发掘的“南海一号”沉船中,发现南宋官窑瓷器和京城覇南街东金叶子可以推测,这是一艘南宋时期阿拉伯人或印度人从杭州装满货物驶往印度洋、南洋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商船。

  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藩志》记载,当时与中国有使节往来和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如东亚地区的日本、高丽(朝鲜),中南半岛的交趾、占城(越南)、真腊(柬埔寨),中东地区的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南洋地区的阇婆(爪哇)、三佛齐(苏门答腊南部)。中国输出的是海外亟需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手工艺品和土特产,传回的则是国内需要的香药、犀角、珍珠及原材料,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

  当时欧洲人获得中国的商品,是以阿拉伯人作为中间商。后来欧洲人发现这些称之为东方商品的产地,“来自最遥远的亚洲”,是经过印度、锡兰、爪哇……真正的源头“是来自中国”。随后多次发生世界史上颇为有名的十字军东征,其目的都是罗马教皇为了从拜占庭和阿拉伯穆斯林(教皇称为“异教徒”)那里争夺东西方贸易垄断权。(陈友望)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