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要将皮影舞出新生-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九零后要将皮影舞出新生

2017-12-28 09:07:10  来源:西安日报

  皮影戏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漫长的农耕文明中,皮影戏是中华大地乡间村落离不开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国皮影已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皮影戏就慢慢没落了。21岁的孙卫出身于临潼的皮影世家,爷爷那辈演一台大戏6人吹拉弹唱几个小时是常态,现在他是一个人演一台小戏的皮影背包客。时代变化,看皮影的人变了,皮影的表达也不得不变……

  孙卫家从太爷爷那辈就从事皮影表演。爷爷孙景发是临潼零口有名的皮影艺人,他当团长的皮影团辉煌了几十年,把皮影大戏送到关中、陕北的村村落落。皮影戏落寞时,才14岁的孙卫就入行了。“2010年,爷爷成了孙家皮影的非遗传承人,要有人学啊。”孙卫选择逆流而上,是责任也是喜好。7年后小有名气的他称自己是皮影背包客,顺应当下观众的变化,尝试着改变。缩短时长、做童话新剧、走私人订制路线……他努力为皮影戏找寻更广的表达空间。

  皮影戏没落时

  14岁少年毅然学艺

  东路碗碗腔是陕西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孙家皮影已经延续了四代人。“小时候大人演出会带上我,从小就灌耳音。”孙卫说皮影伴随了他整个童年。爷爷父亲姑姑在演出,他就在一旁看。

  一个小小皮影戏台,幕后却是一个战场,每个人身兼数职,配合默契。 “那时候全年不停,一年最多的能演300场。”69岁的赵安宁和孙景发搭档了几十年,现在陪着孙卫在鼓楼附近的演艺社打工表演皮影。回忆往昔,几个撑起一台皮影戏是传统。那时候皮影团6个人吹拉弹唱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所有人物的唱腔,还要弹月琴、敲手锣和鼓;一个签手负责皮影戏所有人物的“操纵”表演;还有3个人演奏各种乐器,二弦、唢呐、马号、大小铙钹、硬弦、板胡、敲梆子、打碗碗,拉板胡的那个要及时递出皮影人物。“以前皮影团就5个人,唱旦角的也是男的。后来,姑姑成了第6个人,专门唱旦角。”孙卫小时候的记忆都和皮影连在一起。

  曾经是田间地头必备的文化娱乐需求,上世纪80年代是个分割线。“那之前一年四季都有活动,春、夏、秋三季在关中一带,冬季就到陕北的窑洞表演,暖和。”赵安宁说皮影团会演的戏本一两百本,常演的五六十本。婚丧嫁娶各种场合都需要,戏也不同。比如孩子满月唱送子戏、神话戏。一出皮影戏要演两个半到三个小时,还有天明戏,从天黑一直唱到天亮。

  之后的没落是怎么发生的呢?老艺人眼中是因为各村生产队解散,原本固定的演出少了。可归根结底是社会大环境变了,电视、电影等新的娱乐方式出现,乡村也不再是以前的乡村了。

  当村里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无人愿学皮影戏的时候。2010年,14岁的孙卫开始学艺。赵安宁眼里,老搭档孙景发为传承有点强迫孙子去学。“但娃是热爱这行的,不然再强迫也不行。”孙卫说自己是喜欢的,就是没有同龄人陪伴有点寂寞。有趣的是,他没有在临潼跟爷爷、父亲学,而是被送到了大唐西市。

  拜师学“挑签”

  3个月就上台表演

  “皮影戏分工明确,爷爷管唱和乐器,我要当签手负责表演,所以没法教啊。”孙卫说从小耳濡目染,皮影团原来“挑签”的老人去世了,他就要顶替上来。爷爷把他送到大唐西市,向皮影老艺人卫兴宝拜师学艺。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三尺生绡作息太,全凭十指呈诙谐。”皮影人物举手投足靠签手来完成,签手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从而赋予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

  孙卫学艺之初,师傅先发了双筷子让他练手指头的控制力量和速度。接着给个皮影,背后后面三个杆一手操纵,让皮影走大圈。“胳膊伸最长第一天走一圈,到最后一天走100圈。”孙卫说这就是在练手的稳定度,让皮影在荧幕上呈现固定台位。最难学的是武打戏。“一只手拿着皮影,另一只手要按轨迹用大拇指推动出刀或枪,角度和速度都很重要,不能穿帮。”孙卫说皮影戏看的是细节和小动作。

  7年过去了,常年夹皮影,孙卫的指缝变宽了。让孙卫引以为傲的是他练了3个月就可以表演节目。师傅说他太心急别人学3年才能表演。可最后还是帮着他练了《卖杂货》等三个节目,从小对皮影戏后台的熟悉让他不怯场,多人配合也很成功。14岁的孙卫初尝胜利的滋味。

  年轻的皮影背包客

  寻觅技艺新未来

  学了一两年之后,孙卫可以独立演出,他会演五六十本折子戏和一个大本戏,可常演的只有《猪八戒背媳妇》《卖杂货》等几个戏。因为今天皮影戏和爷爷那辈已经很不一样了。

  “现在一两个人放着录音‘挑签’,已经吹拉弹唱了。”孙卫说皮影戏的人员成本降到最低。经典的《猪八戒背媳妇》皮影戏,放现成的伴奏唱腔改成普通话了,常演的也就几个戏,一出戏也只演十几分钟。因为现在看皮影的人变了,不再是乡党而是游客。“演三个小时也不现实,他们也听不懂方言。”孙卫说其实现在的人看皮影戏就看个新鲜。

  他戏称自己是一个皮影背包客,这几年陆续游走在西安城游客集中地方的演艺社表演。从大唐西市、小雁塔再到小东门,最近在鼓楼附近的演艺社表演。“现在是淡季,客人少,旺季的时候还是挺忙的。”固定月收入两三千元之外,孙卫还会接到一些外地演出的活儿。“我背着包,包里装着皮影,各个城市到处走。”

  时光对比,都看皮影戏,可看法很不同。“上次我到四川去一个企业年会表演,坐着火车往返台折腾了一天,只演了三分钟。”几十年前乡党们一看几个小时,可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孙卫努力适应并寻找皮影戏新的生存空间。

  “很多传统戏都没有演的机会。”因为需求变了,游客、儿童、各种庆典活动成了主要市场,针对这些受众皮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改变。“我现在一个人出去就是演一个传统的、演一个现代的。”他进校园演出针对儿童,传统戏孩子们看不懂。他就找人一起创作《熊大熊二》《小羊过河》等童话剧,找师傅制作新的皮影。孙卫说还是要跟着时代走,传统戏不能丢掉,另一方面则创新编一些现代戏。“邀请老师傅来编,要迎合市场。”他正在准备做关于皮影的微信公众号。

  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人世界远离皮影戏,但是少年儿童却很喜欢。“这个月底我接了6场活动,都是在幼儿园。”他说现在给沣东第六小学的小学生上皮影课,每周一节课。原本抱着宣传推广皮影的态度去的,可没想到很受欢迎。“一个课堂20个孩子教学最适合,可没想到报名就报了50多个。”孙卫说传统文化技艺很受学校、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他11月刚从全省的皮影非遗研培班毕业,又开始学习雕刻皮影,让演出更有看头。“未来走量身定制的道路,之前做过尝试。”孙卫说之前帮一个公司庆典写小剧本,他找师傅刻新的皮影人物,帮他们编排动作、教员工们操纵皮影,效果还不错。虽然时代变了,观众变了,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依然特别。孙卫说他会一直在皮影戏的道路上走下去,希望不辜负家族的希望,让皮影戏有个新的发展空间。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