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复兴老城重现古都风韵-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推进街区更新 修复城市生态

北京西城复兴老城重现古都风韵

2019-07-12 08:14:28  来源:北京日报

图为市民观赏展示中心陈列的历史作品。   方非    摄  

  作为复兴老城重现古都风韵的举措之一,7月11日,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在位于烟袋斜街有着五百六十年历史的广福观内正式落成,并举办主题为“广汇什刹海,福传北京城”的开幕仪式。

  对于家住北京西城区永庆胡同的张文亨老爷子来说,7月11日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西城区在全市首次尝试直管公房的申请式退租,他和老伴儿赶在头一批签了退租协议,过一阵子就能选安置房,“盼了30多年的楼房梦,终于要实现了!”老人又兴奋又唏嘘。

  皇城根儿下四九城,是北京这座3000年古城、800年古都的精华所在。守着皇宫、古刹、园林、白塔,老北京人倍儿有荣光。但随着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流转,曾经青砖灰瓦、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却大都沦为了大杂院。不少家庭几代人蜗居其中,改善住房条件成了毕生的梦想。

  保护和复兴老城,西城区近年来连续推出几个“大手笔”,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重现老城的悠悠古韵。

  一是街区更新。不同于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街区更新不单单是修座房子、铺条路,解决居民眼前的麻烦事儿。而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进行功能定位,然后根据片区的特点和痛点,提升基础设施,补充公共服务,修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

  74岁的张文亨和老伴儿居住的永庆胡同,就属于街区更新项目中的菜市口西片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待拆区,居住人口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居民普遍年纪偏大。腾退空间、疏解人口成为这片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今年6月,直管公房的申请式退租和申请式改善试点在菜市口西片区启动,不少居民闻讯蜂拥到指挥部办公室问询补偿、安置等政策。到目前,已有100户居民有退租意向。退租腾出来的房屋,今后由政府进行修缮,探索居民与社会力量经营业态共处的“共生院”,或者是引导居民进行院落合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腾退空间,进一步改变地区面貌,同时也改善留下来的居民的居住条件。

  在西城,大大小小的街区划分了101个,每个街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更新措施,同时遵循区里出台的街区整理设计导则。到今年下半年,将有17个片区对外精彩亮相。鼓楼西大街、阜成门大街等街区经过整治,已经初步展现迷人的风姿。

  二是文物腾退。因为历史原因,北京老城有不少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淹没在大杂院的喧嚣中。这些年,随着财政实力逐渐增强,政府终于有能力把它们“解救”出来了。“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启动了历史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程。“原计划是实施47项,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中轴线申遗,又新增了5个项目,共计52项。现在这52项已经全部启动,有28处文物已经实现腾退。”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在介绍这一串数字时,颇为自豪。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京报馆、康有为故居、绍兴会馆等一批承载着宝贵历史记忆的百年古建,终于迎来了新生。

  大规模的文物腾退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今年年初,西城区出台了政策文件,对腾退后直管公房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规范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合理利用的决策程序,提出了社会化的利用方向。而在此前,西城区已有相关试点:如与正阳书局合作,将万松老人塔打造成“北京砖读空间”;与北京出版集团合作,将佑圣寺开辟为北京十月文学院;与最高法院合作,将沈家本故居建设为专题博物馆,等等。腾退后的古建,嫁接了新的时代功能,成为“活”的历史传承载体。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