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艺术沙龙

一片甲骨惊天下,未解之谜待探索

2019-10-25 08:04: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清朝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痢疾到药店买“龙骨”,意外发现了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大量收购后研究推测其为殷商之物,翻开了甲骨学的第一页。

  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今年是河南安阳殷墟甲骨发现120周年,10月18日、19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在安阳市举办学术研讨会。参会的很多学者白发苍苍,正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皓首穷经,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甲骨学已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粗略统计,目前各种语言的甲骨文论著超过两万种。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学研究涉及领域广泛。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评价,甲骨文与金文、战国秦汉简帛文字以及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对中国历史发展、思想意识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表示,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殷墟的发现和中国科学考古的诞生。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也借此连续举办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中国汉字大会等系列活动,使殷墟和甲骨文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甲骨文研究和社会传播。10月18日,由安阳市文物局、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等主办的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发展论坛举办。听众中有文创设计、汉字教育普及方面的从业者,不少考古学者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希望“绝学不绝”,希望甲骨文不再仅是在博物馆和拓片上才能见到的先祖遗迹。

  此次研讨会上,来自考古学、信息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200多位学者带着研究成果有备而来,分成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甲骨学研究、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4个小组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抢话筒”成为常态。

  “信息量特别大,收获也特别大。”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人员胡辉平感叹。在甲骨学研究组,她结识了天津博物馆的一位跟自己研究同一课题的同仁,两人均关注到甲骨上的涂朱现象。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陈光宇题为《关于甲骨刻辞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的发言,给胡辉平很多启发。“我们很多研究依据的是拓片,但有的拓片因传拓次数太多,朱砂已经淡化或看不见了。用拉曼光谱(一种无损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样品化学结构、相和形态、结晶度以及分子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检测朱砂成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胡辉平说。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说,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为甲骨文研究新趋势,学者在研究甲骨学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联系两周青铜器铭文、新发现的简帛文献等资料,同时将不同民族的文字与甲骨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等新方法,进一步推动甲骨学研究走向深入。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