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美术馆学术体系-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沙龙

构建新时代美术馆学术体系

2020-01-02 09:19: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美术创作实践和美术理论是美术发展的双翼,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为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立言、发声,是当前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发挥好美术理论研究“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12月23日,中国美术馆邀集70余位美术界理论专家和美术馆工作者,举办“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以美术理论研究新成果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推进全国美术理论的学术发展。

  促进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来开展美术理论的当代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的现场召开此次研讨会,无疑使理论分析的眼光更加紧密联系创作实际,“有助于比较准确地针对实践中的优秀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展开思考,促进中国美术理论建设中的话语建构,也体现出中国美术馆对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理论观照与学术引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作为国家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不仅要在展览、收藏、公共教育等方面为当今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还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为创作与创新提供丰厚的学术资源。“研讨会得到了全国美术理论界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69位专家学者提交了学术论文。通过与会卓有成就的老一辈专家和实力派中年专家及青年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互动,将进一步拓展新时代美术研究的创新视野,构建新时代美术馆学理论体系。”

  此次研讨会分为两个会场,第一会场题为“向作品致敬——新中国的美术视野”,学术视点主要立足中国美术馆藏品;第二会场题为“借鉴与开拓——新中国的美术馆学构建”,探讨构建中国自身的美术馆学术体系。

  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学

  目前,中国迎来了美术馆建设的高峰期,但无论在实践运用还是理论创新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的美术馆将如何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博物馆除了推动价值创新、进行智识生产,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建立对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具备艺术话语权的学术平台,建立一套艺术学术价值的评判体系,其建设有利于整体的艺术生态发展。他说:“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话语权建设,不仅仅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更是面对全球一体化而提出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没有产生创造性的文化价值也就没有话语权,这一点要求其社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美术馆不仅是呈现作品的场所,更是创造新的文化价值并放大该价值的场域。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空间和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智识和价值的源泉。美术馆应该如何在跨学科、跨边界的联系中延续传统、把握边界、引领创新;如何推动历史,在传统与创造之间做出何种选择?针对这些核心问题,专家们指出,拓展未来资源是关键。

  “未来的美术馆正处于一个形塑的过程当中,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决定了未来美术馆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主张。因此,未来美术馆的收藏以及美术馆的定位,取决于朝向未来的进程。”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认为,从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收藏角度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标准。如果只收藏过去,就会错过历史的进程,而放弃对历史的干预就退出了历史的创造,美术馆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今日未来馆”作为今日美术馆持续举办三届的品牌展览,从2015年提出探索美术馆未来性空间的革命性发展理念,2017年打造全维度沉浸式观展体验,到第三届开拓性地邀请观众与人工智能AI共同探索未来、创作艺术,真正突破了传统新媒体艺术的界限,也提升了美术馆带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多元化体验。“我们发现很多年轻公众走进美术馆,他们观看一个展览可能只需要10分钟,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整个美术馆界的警觉和思考,即我们的展览,或者我们所定位的艺术到底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特别是在更多年轻人掌握着数字化的时代,和公众进行更好的连接和互动。”

  挖潜现有资源 形成有效互动

  美术馆作为文化发声这一过程的实践中枢,除了精选的藏品之外,精心的策展以及精彩的公共教育不可或缺。近年来,北京画院美术馆在策展的学术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例如,基于齐白石个案的研究而衍生的大大小小不同主题的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会上,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也以“一叶知秋”的表达,分享了他们关于齐白石展览10年来的策展思考和理念。“齐白石对我们来说是‘一叶’,这个‘一叶’一直是我们特别关心的,然而对这个叶脉生长的可能性以及对整个森林的关注也是我们作为美术馆不能忽视的。”他认为,美术馆更像是一个平台,是一个机遇跨界的可能性,也是一个聚集人的地方。基于一个人生成的一个系统并不是干涩的,而是丰富和有趣的。

  这一点也佐证了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的观点: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学校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一样,要更加重视体验和态度。他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应该从过去的知识技能传授向大家更加喜闻乐见的教育体验服务转变,鼓励参与、发现、表达和交流,把美术馆变成一个开放的论坛和公共的空间,变成一个新思想、新理念、新人才的孵化器。

  “跨学科、跨领域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到美术馆去学习,观众往往认为只是学习艺术相关的知识,但现在需要我们把观念放开,它不是狭义地去感知美术和艺术的熏陶,而是从全类别的教育着眼,打通美术和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调动不同学习者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进行跨感官、跨智能、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究与互动。”杨应时说。

  进入21世纪,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有了飞跃发展,从范围上看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区域和国家在不断增加和扩大,从技术上看更加成熟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多媒体技术等开始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的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11月全国美术馆普查数据已经在线登录了64万件(套),超额完成了普查前期调查原预估藏品总量的137%。通过普查对全国国有美术馆采集了22项单位信息,对每一件藏品采集了25项基本信息,形成了国家美术藏品资源库,构建了全国国有美术馆藏品大数据,夯实了藏品管理基础。

  然而,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发展,数字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说藏品资源共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付瀛莹认为,要利用数字化的藏品数据资源库建立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和公共信息资源目录,让藏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实现馆内资源和馆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高度整合,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智慧化的文化资源服务。同时也要警惕过于关注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对藏品文化信息的解读,这需要美术馆人大力挖掘藏品内涵价值,以创新的思维来解读文明,复原文化记忆,服务社会,启迪思想。(施晓琴)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