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组图)

2018-05-15 08:54:10  来源:北京晚报

  

右图为馆藏的陈独秀写给胡适和李大钊的书信。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中的家与国

  在高校的博物馆中,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建馆时间较早,展出内容也极具特色。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开始筹备博物馆的建设。2008年,博物馆正式成立。建馆之初,其展出内容主要以“北国春秋”北方民族文物陈列和校史展为基础。随着博物馆的不断扩大,展出文物及展出内容也不断丰富。

  “北国春秋——北方文物展”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内的常设展之一,其藏品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中国北方地区的文物。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精品文物,如辽代的银丝网格围棋盘、木雕彩绘佛像和白釉穿带瓶等。

  如果说在“北国春秋”的展出能够感受到北方民族豪迈与热血的风云际会,那么在博物馆三楼,能感受到家的温情,这就是全国首家以家书为藏品的家书博物馆。人大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家书博物馆于2016年10月正式挂牌。目前馆内藏有家书五万余封,从明末到21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00年。展厅内常设“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

  张丁介绍,实际上,这些家书在2009年便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2005年,张丁运作一项“抢救民间家书”的文化项目,旨在面向海内外征集民间家书。当家书征集上来后,就涉及到长期的保管问题,于是博物馆的建设就提上日程。但博物馆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恰好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建成,为了丰富博物馆的藏品,“抢救民间家书”整个项目组于2009年进入人大博物馆,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成立了家书研究中心。

  家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等人的13通信件,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通信。除此之外,家书博物馆还收集了不少名人的书信。2016年,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长朱学范的后代向家书博物馆捐献了朱学范的书信。

  不过,张丁介绍,“家书博物馆并不以名人家书为主,更主要是收集普通人的家书。”最近,北京一位外贸系统老干部向家书博物馆捐献了2300多封家书,“截至目前,这是以家庭为单位捐赠最多的家书。”可贵的是,这些家书非常完整,写作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涵盖了半个世纪的变迁。这位老干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驻德使馆工作,其中有很多信件从德国写回来,而且还有不少他与德国朋友的通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面对五万余封书信,张丁坦言,整理起来难度非常大。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家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生成数据库,让专业人士加以利用。“上海一位社会学家,通过几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书,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论文。对我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进行初步的整理工作,然后留给专家学者去深入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告博物馆

  建立中国广告史料数据库

  试问,谁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明星代言的广告是什么?第一个“爆款”的广告是什么?第一个植入广告是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问题难以准确回答。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好去处:中国广告博物馆。

  从中国传媒大学南门一直往北走,来到图书馆后,再往东,一栋三层楼高的玻璃幕墙建筑就矗立在眼前,它就是目前广告行业唯一的广告博物馆。

  不少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时,多少觉得有些新奇:广告还有博物馆?这个问题在中国广告博物馆的首倡者之一、现任馆长黄升民看来,却有着另一番的意味:广告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广告人十年心血的结晶,还是他们对于整个行业现在与未来的审视与思索。

  2003年,随着广告行业的飞速发展,丁俊杰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现任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以及国际广告杂志社原社长刘立宾等三人,发了一封首倡信,倡议建立广告博物馆。随后的一些事情,使得成立广告博物馆的想法越来越迫切。黄升民馆长在介绍这段历史时,讲了一个故事:丁俊杰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中国广告二十年》纪录片时,曾在很早的时候就试图采访“广告界的老爷爷”——最早编写广告教材的徐百益先生,可是一直杳无音信,当团队找到一些确切消息时,发现老先生已经去世了。后来,他们联系上了徐百益的后人,在徐百益后人家里,发现了徐百益留下的大量珍贵的广告手稿和书籍,而他的后人正准备把这些处理掉,博物馆团队便说服后人,收藏了这些史料。

  尽管当时还没有建成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团队对于行业的梳理和记录一直都在坚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物馆副秘书长刘英华介绍说,2009年,他们策划了《中国广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消费生活的镜像与流变》展,但因为没有场地,一直拖到了2011年,才在歌华大厦租借场地得以展出。展览在当时引起广泛影响,不仅在全国高校巡展,还到荷兰进行展出。

  后来,在各方的努力下,2014年9月20日,中国广告博物馆最终向世人见面。中国广告博物馆的开馆展是《浮光掠影 广告流年——年历中的广告印迹》,通过1905年到1976年连续72年的年历广告流变,来透视社会变迁。这些年历也成为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之一。除了年历,博物馆还有很多珍贵的藏品,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术大师们绘制的广告手稿。博物馆文献中心主任宋红梅介绍,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藏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日本电通进入中国,为中国广告从业者进行培训,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当时日方举办讲座的讲义以及策划案等资料。

  中国广告博物馆里最大的馆藏,就是从民国时期到当前涵盖16个产品大类、20种媒体类别的13万条广告作品数据库,这也是一部活化的广告发展史和社会生活史。博物馆数字化中心主任黄爱武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问题:中国广告恢复以来第一个明星代言的广告是李默然代言的三九胃泰广告;第一个“爆款”广告是燕舞收录机广告,“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歌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第一个植入广告出现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它植入了百龙矿泉壶的广告。

  如今,广告博物馆正在筹备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的“中国广告四十年”的纪录片和全新展览。这一次,他们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四处寻找展览场地。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