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砂艺:从失传半世纪到走出国门-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郑氏砂艺:从失传半世纪到走出国门

2018-03-09 08:39:27  来源:北京日报

        因为看到一幅画,2000年成为郑铁军的人生转折点。

  这一年,郑铁军去蒙古国打工,在当地朋友巴特尔家中,他偶然间看到一幅京剧脸谱砂画,“画的右下角有‘郑氏砂艺’落款,我非常震惊,没想到能在国外见到失传半世纪的祖先的工艺”。

  150多年前,晚清秀才郑克祥在游学时得高人传授,学会撒砂制画技艺,并开创了郑氏金银丝砂画。作为郑克祥的第五代嫡孙,郑铁军对于这一绝活却只是耳闻。“因为战乱、灾荒和一些外在因素,新中国成立前,郑氏砂艺已几乎失传,我只是小时候听父亲提起过而已。”

  巴特尔告诉郑铁军,这幅砂画是其祖先在中国山东买的,因为认为脸谱可以镇宅辟邪纳财,所以一直传了下来。而郑克祥正是山东人,子辈才迁到河北兴隆县。

  “我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手艺,又是祖传的,可不能断了啊,我得把它重新传承发扬下去。”郑铁军说。

  回国后,郑铁军开始了艰难的传承发扬之旅。他去了山东登州老家,虽没找到任何史料,却在祖先的碑上看到了简单的记载;又请伯父和父亲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故事。“我伯父和父亲没正儿八经做过,只在七八岁时玩过,他们还是有所了解的。”

  2001年3月,郑铁军找了3个下岗工人,成立了小作坊,开始砂画的研究创作。“当时街坊邻居都不看好我们,说‘这小子瞎胡闹呢,打工挣点钱多不容易,成天画花脸子有啥用啊’,但我就是想做成个样子。”

  然而,复活一项失传工艺,何其难也,从原料的选择、研磨,到图案的设计勾描,再到画作的上色定型,一道道难关需一一攻克。郑铁军介绍,祖先曾用小米作画,但做出来画质差;改用本土的砂石作原料,“却保存不了”;又改用天然彩石,“在国内只能找到13种,可是创作时最多需要126种颜色的砂子,其他颜色就找到蒙古国的朋友,请他们帮我从那边开采。”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