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赵红育:寸马豆人的“精微绣”

2018-06-12 13:31:07  来源:文汇报

  赵红育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无锡女子,十三四岁时就能手纳布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齐整结实。“上山下乡”阻断了她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前程,她阴差阳错成了无锡中华绣品厂技校学习刺绣的小学员。纺织女工的母亲善于绣花劳作的身影,给了她最初的刺绣启蒙。当她坐在绣绷前试着穿针引线时,母亲手绣的鲜艳光亮的枕套,上面开屏的孔雀和喜庆的茶花,边角翩跹的蝴蝶,无形之中都成了最初的样本……时代的机缘加上心智的契合,赵红育从此被尺余宽的台面所吸引,开始了自己的刺绣人生。

  赵红育的师傅是著名 “锡绣”艺人华慧贞,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她迅速地敲开了刺绣的大门,手绣、机绣,单面绣、双面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绣过 《猫》、 《月季花》……技校三年毕业后,她被留在中华绣品厂创作室,两年机绣打样,翻样,设计,白描,配色,针法,无数个日日夜夜,让年轻的赵红育经受了刺绣各种基本功的训练,技艺上入了堂奥,尔后她被调到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的研究和创作。

  在粤绣、苏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中,无锡刺绣归类于苏绣,明清时它的历史和影响,其实更胜苏绣一筹。清代刺绣大家丁佩寓居无锡,创立了“闺阁绣”,并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刺绣的专著 《绣谱》;无锡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所,许许多多的闺阁女子倾心于这门手工艺,它的绣品题材和风格,及其多为缠针、列针和散套针为主的绣法,与 “苏绣”融为一体,被誉之为 “精细雅洁”。

  当她所在的研究所制定 “锡绣”新面貌的战略规划时,一项缘于典籍记载的故事跃入眼帘:年方十七的南海姑娘,能于一尺绢上绣 《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粒,而点画分明。于是,绣出无锡特色的绣品,创造出超越历史的作品,成了赵红育和她的同事们的奋斗目标。

  经过反复设计和尝试,26岁的赵红育终于拿出了合乎自己标准的双面绣作品 《寿星图》,在这幅只有5厘米高、火柴盒大小的寿星袍服上,她绣上了108个篆书 “寿”字,且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1 2 3 共3页

编辑:李茜茜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