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扎根戈壁“复制敦煌”-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珂罗版工匠李东方

24年扎根戈壁“复制敦煌”

2018-07-10 08:33:58  来源:北京晚报

李东方珂罗版作品《飞天》

  一封“请战信”

  26岁北京姑娘结缘敦煌

  与敦煌结缘,源自1983年《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当时日本画家平山郁夫访问中国,参观敦煌莫高窟后,提出想以日本的技术帮助复制敦煌壁画。“我们也是做文物复制工作的,他们能做,我们也能做。”看到这则消息,26岁的李东方执笔给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写了一封信。

  半年后,李东方收到了来自敦煌的信:“我支持你们,来吧!”收到信,李东方找到了单位领导,领导安排李东方和她的师傅奔赴千里之外的敦煌。“过了兰州,基本上就看不到人家了,火车外都是荒芜的戈壁,到敦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周黑暗得像个大锅盖笼罩着茫茫戈壁。”

  1984年,经敦煌研究院专家讨论,同意让李东方以莫高窟112窟的反弹琵琶作为试制。李东方回忆说,在洞窟的两个多月里,她每天不断地拍摄、比对、涂色标、修版。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很难:从北京这个大都市到敦煌戈壁滩,晚上到处黑漆漆的令人害怕;吃不惯面食,研究院照顾她“给小丫头做点儿米饭”,却因为海拔高总是夹生;洗澡更成了奢侈,两个月没痛快洗一次澡;流鼻血是常事,老抱着水瓶喝水也不管用。

  两个月后李东方带着做好的版回到北京,将壁画还原到纸张上,然后再拿到敦煌对照原作反复修改,前后8个多月才完成第一张珂罗版壁画临制作品。专家们拿到临制的壁画,放到洞窟中的原位置上,竟然和原壁画融为一体了,专家们都跳跃起来:“逼真,传神!”

  李东方复制的反弹琵琶由国家文物局呈送到中央文物扩大会议上,中央责成国家文物局在敦煌研究院建立珂罗版工作室,开启了珂罗版工艺间接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历史。

  辞职离京

  扎根敦煌复制壁画

  去过敦煌,亲眼看到过那些日渐剥落的壁画,李东方非常心疼,可那时候工作调动非常困难,李东方竟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工作,到敦煌去!“当时就想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没考虑那么多。”

  来到敦煌,当时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给她出了一道考题,如果“答案”满意就可以获得莫高窟所有洞窟的“通行证”。那时段文杰正在临摹敦煌220窟的《维摩诘大士》壁画,怎样留住壁画上岁月留下的斑驳感,是他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出乎意料的是,短短一个多月李东方就拿着一幅色彩丰厚、几可乱真的维摩诘图展示在他面前。

  拿到了通行证,李东方一头扎进了敦煌壁画的复制工作中。

  珂罗版复制文物需要制版照相机,莫高窟的地面都是文物,过重的相机会对地砖造成伤害。李东方就自己琢磨改造相机,她找木工做了框架,前后装上玻璃,中间装上镜头,这个“工具”陪她走过了漫长的时光。为了接近原作的颜色和材质,李东方需要分析画家作画时的步骤,细致到每一个线条,颜色的顺序,然后通过照相获得与原稿等大的底片,每一张底片是一种颜色,在印版时要将每张底片的颜色层层叠落,丝丝相扣,最终达到原作效果。

  在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是艰苦而单调的,从她住的地方到莫高窟需要走大概半个小时,每天出发的时候她就用一条毛巾浸湿了水顶在脑袋上,等走到莫高窟,毛巾都干透了。坚守在戈壁滩,饮食营养无法保障,再加上高负荷的工作,甚至曾让她出现短暂失明的症状,看对面的人只能看到影子。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还有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李东方前后投在复制敦煌壁画上的资金共67万元,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詩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拨款10万元奖励资助她,她又将这笔钱投入到壁画复制中。

  美人菩萨、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还有耗时近3年复制的180×170厘米的千手千眼观音……20多年间,李东方对敦煌莫高窟的9个特别精选的洞窟及壁画局部进行了精心复制,复制的敦煌壁画作为文物资料被有关部门永久留存,给后人研究敦煌壁画留下了详实的图像资料,也让这些稀世国宝从墙壁上“移动”了下来。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