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守护着西陲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这些年轻人,守护着西陲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8-09-18 08:46: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冷板凳”上出细活儿

  由于研究院地理位置偏远,在很多人眼里,在这里工作就相当于坐上“冷板凳”。但是下定决心留在这里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忙碌且有意义”。

  “吃住都在研究院,我们的工作像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基本上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研究院遗产展示交流中心负责人、1985年出生的乌鲁木齐姑娘申春在这里已经工作了6个年头。她表示,展示交流的工作相对繁琐,做展览、编画册,每天起床后就投入工作,晚上还会加班。令她颇为自豪的是,近年来,龟兹壁画已经走出石窟、走出新疆。“从上世纪90年代起,许多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临摹了很多石窟壁画作品。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引入,我们拍摄了很多高清壁画大图,这些材料在全疆乃至全国的院校、博物馆展出,尤其受到美术院校学生的欢迎。”她说。

  相对于申春,谢文博的工作则更需要耐心、细心。他告诉记者,壁画修复工作要“慢工出细活”,“有一位同事花费了10天时间,才成功修复了一幅两张A4纸大小的壁画。”

  “壁画修复工作之一是空谷回填,需要用手长时间按压紧贴壁画的木板,然后向壁画后的空谷中注入泥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感受泥浆回填的情况,有时要手撑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修复的壁画在洞窟顶棚则更加辛苦,虽然可以坐在脚手架上,但要一直抬着头。”谢文博告诉记者,修复时一般有三四名团队伙伴,但几乎不会说话聊天,“口中的湿气会对壁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起甲严重的壁画,吹口气就会剥落下来,因此还要屏住呼吸。”他说。

  每天独自对着壁画,一边临摹,一边捕捉壁画蕴含的信息,体会当时人们绘制时的心态,是李佛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始了整理性、复原性临摹,不仅要记录当下壁画的状态,还要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尝试在画中补齐被损坏的部分。”李佛说,这项工作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每人每年的工作量大约在5平方米。在完成行政及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李佛迄今大约临摹了20平方米的壁画。

  除临摹壁画外,李佛和美术研究所的同事还积极对壁画矿物颜料进行研究,尝试不同材质、不同颗粒大小对色彩的影响,以最大程度复原石窟壁画色彩。“画画、书法已经从专业转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李佛告诉记者。

  为工作排除万难

  “这里位置偏僻,购物非常不方便。”申春告诉记者,自己在网上购物经常会遇到拒绝送货上门的情况。物流不便、信息不畅也让李佛颇为困扰,“有好的矿石原料,我们得到消息时往往已经卖出去了。有些物流一听说新疆就不发货,或者只能寄到乌鲁木齐。”李佛说,他们曾为了采购一批厦门发货的机器,辗转耗费了近2个月。

  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手缺乏,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常常“身兼数职”。谢文博介绍,男性业务人员还要承担夜晚值班的工作,以弥补安保人员不足。“人少时3天值一次夜班,睡在景区门口的简易床上,轮流看监控录像,发现异常还要去巡逻。”他说。

  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李佛而言,如何兼顾家庭是一大难题。由于夫妻都在研究院工作,刚上小学的孩子从出生就由安徽老家的父母抚养,每年只有冬天才能团聚。好在李佛夫妻已在乌鲁木齐买房置业,希望有天能把孩子接来。

  尽管要克服种种工作上、生活中的困难,但对于这些甘于寂寞、决心献身文物事业的工作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人生。(孟欣)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