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何以存续(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传统技艺 何以存续(组图)

从对海派绒绣的现状观察说起

2018-09-25 09:06:12  来源:北京晚报

李蔷的绒绣作品

  可以说,李蔷亲历了海派绒绣从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诸多阶段,深知这项技艺走到今日的不易。1972年,十五岁的李蔷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红星绒绣厂工业中学,并于三年后入职上海红星绒绣厂从事海派绒绣工艺品的创作,这一干就是二十八年。2003年,上海红星绒绣厂倒闭,时任红星绒绣厂绒绣技术主管的李蔷转任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继续海派绒绣技艺的探索与传承。“一针就是一针”——李蔷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这几十年来的工作,网眼布上绣下的每一针,都马虎不得;手艺的娴熟、精湛与否,也显示在这一针一线的穿插当中。她还清楚地记得最初在绒绣厂工作的那几年时间里,自己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巩固技术、攻克难点,“老师傅只能告诉你怎么做,却不能替你做,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摸索。”一个成功的绒绣工艺师不仅需要天赋、悟性,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苦练,往往在头十年中是无法做出满意的作品的。如此巨大时间成本的付出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四十年前或许还不成问题,时至当下,却成了横在海派绒绣发展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早在1998年,李蔷在红星绒绣厂就曾带过五个徒弟,五人学成出师后却赶上红星绒绣厂倒闭,都已失去联络。在恒源祥绒绣工作室工作的这十多年来,她也带了几个徒弟,其中还有接受过工艺美术专业训练的高职毕业生,可如今只有一人还在坚持学习。李蔷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对绒绣不感兴趣,加之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在短期内看不到学习成果,也就“坐不住”了选择放弃。类似现象,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也很普遍。

  海派绒绣为何如此难学,不妨以李蔷近些年来主攻的人物绒绣为例来说一说。人物在海派绒绣中属于最难的一类表现题材,绣人物,“像”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此外要在还原人物神态与表情的同时对画面进行细微调整,以使画面呈现最佳状态。拿到原稿后,首先要将原稿按比例放大,而后在网格布上定位、起稿。由于一幅图像中的色彩极其繁复,现有的绒线难以满足要求,绒绣工艺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颜料和冰醋为白绒线染色,用色少则上百种,多则上千种。在绣制时,为了最大程度呈现色彩的明暗变化,需要将一根绒线劈成四股,取其一,再将不同颜色的线混合成复色线;如果要绣人的眼睛,为了保证目光的真实、灵动,甚至要将一根绒线劈成八股后再进行混色。在绣制技法上也是有颇多讲究。至于选用什么颜色的绒线,采用何种针法,油画立体感与平面构图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均要依靠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判断。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到托马斯·巴赫等国际奥委会历任主席,李蔷近些年来创作的人物题材的绒绣作品都是如此打磨的。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