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红瓦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起”-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红砖红瓦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起”

2018-11-01 10:41:09  来源:厦门网

  “除了燕尾脊,三通五瓜式梁架也是闽南民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陈和永说,闽南民居的木结构以插梁式构架为主,在庙宇、祠堂中,常见的是这种梁架,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木作”——不需要一钉一铆,提前在篙尺上画好梁柱、榫卯等构件尺寸,将三根通梁平行而放,然后用五个瓜柱彼此固定;两副梁架就做好了,便可架起屋顶的五根檩条,再配以多根支柱,房屋的整个木结构就基本成型——通过梁柱之间重力的逐层分解,做到“墙倒屋不倒”。  

  子承父业夫唱妇随 一家四口都是传承人

  以前设计图纸不像现在画在纸上,它都是画在木头里面。“以前,设计都是这样的,把木结构的比例尺寸画在上面。”可是,现在,少有师傅能看懂。陈和永便改成按1:10比例,在木板、画纸上作画。每个建筑开建前,他总要细致画好。

  “现在,电脑都很方便,但他还是偏好木板上手工画。”对于陈和永的某些坚持,30岁的儿子陈劲奋都很理解。“有的技艺没人坚持,后代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解到。”在爷爷、父亲的影响下,他也成为1名匠人,也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湖里区代表性传承人。

  随后,我跟着陈和永的夫人陈越美学起了贴金。“斗拱刚刚油漆过,湿度刚好可贴金箔。”陈越美说,贴金时间有讲究,油漆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方可牢牢黏住金箔。看起来简单,可是,我贴起来,却令人着急——要不破了,要不就边上贴不到。同为“非遗”传承人的陈越美则贴得又快又好,这真是见功夫。见我不会,她一遍遍地耐心教我。

  后来,我得知,他们的小儿子陈开达也是湖里区代表性传承人,在建筑公司做古建筑设计师,专攻结合现代技术研习闽南民居的建造。子承父业,夫唱妇随,一家四口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简单而专一,令人触动。

  这次体验中,他们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加深了我对工作的理解。虽然,做的事不一样,但是,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事事要做到精确,不可出半点差错。

  【传承人·名片】

  陈和永,1961年出生,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修建祠庙近40载,修缮过新加坡三清宫、厦门江夏堂等经典建筑,厦门仙岳土地公庙、何厝妈祖顺济宫、同安东岳庙等建筑更是他的“代表作”。

  【传承人说】

  准备出书传技艺

  现在不少老师傅隐退或改行,很多年轻人怕吃苦,嫌工资待遇低,不愿意从业。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建立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向社会免费传授民居营造技艺,不过,前来学习的人却寥寥无几。我希望,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建造技艺。

  另一方面,在2个儿子和十多个徒弟们的帮助下,我们正在收集整理手头上所有关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资料,包括父亲陈淮琴1961年整理的笔记,准备出一本书。借此机会,我也希望能将近40载的营造技艺经验沉淀下来。就像这次系列报道一样,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可触碰。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