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放什么风筝?(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老北京人放什么风筝?(组图)

2019-03-29 08:43:44  来源:北京晚报

黑锅底

  “星星”原来是旧识

  当然,群众性的风筝聚会,还得找宽敞的地面儿,尤其放大风筝,且不说风筝线用细麻绳,大线桄子有小孩儿那么高,而且需要多人配合,地方不大根本招呼不开。旧京风筝爱好者最钟情的是虎坊桥以南的南下洼子空地,简称“四面钟”(盖因附近有一座教堂,高耸的钟楼四面全有时钟而得名),北京文化学者胡金兆先生自幼生活在西琉璃厂,与“风筝哈”一家相熟,经常去他们家开的哈记小饭铺品尝京味小吃,曾经跟哈家兄弟一起去四面钟和天坛放过风筝,所以留下了十分难得的回忆:“蜈蚣大风筝放飞前,要几人前后相举,我年小体弱,常充任托尾巴的。一声口令,风筝松手,哈氏兄弟持线往后飞跑,风筝摇摆而起,他们再眯眼细瞧,辨其耍线是否端正,两膀是否匀称,若没毛病,放线,风筝直上云霄,还常以特制的风筝锣鼓,挂于线上送入空中。霎时间,大蜈蚣摇头摆尾,天上锣鼓齐鸣,观者称赞,哈氏昆仲得意而笑。”七十年后的我们重新阅读这段文字,依然能感受到一代风筝大师们的意气风发。

  笔者与风筝的“缘分”说来话长。1984年4月,学校组织去中山公园,那是我上小学的第一次春游,所以特别高兴,戴个鸭舌帽,穿着白衬衫,挎着小书包喜滋滋地去了。中山公园里花团锦簇,空场上放风筝的人很多,旁边就是卖风筝的摊位,同学们都买,我却因为身无分文,只有看着他们举着花花绿绿的“蝴蝶”、“蜻蜓”羡慕的份儿。等回到家跟老妈说起,她才从小书包的内兜里掏出五角钱来:“给你塞了钱,忘了告诉你了。”几天后,我去其他地方买了一个沙燕造型的塑料风筝,就在家后面的增光路上试飞,那时增光路上很少有车,空空荡荡的一长溜水泥地,我放长了风筝线,玩儿命地跑,才发现不是“放风筝”而是“拖风筝”——风筝始终那么泄泄塌塌地拖曳在地上,根本没有飘扬起来的意思,这让我兴味索然,后来再也没有放风筝的兴趣了。

  接下来的三十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腾飞,京城的天空逐渐被鳞次栉比的吊车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占据。鸽子少了,风筝没了。在钢筋水泥为主体亦成主题的时代,人们是如此的行色匆匆,没有谁还记得它们曾经的存在,也没有谁还在乎它们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它们就那么消失了。一个早晨,一个午后,抑或一个黄昏,连再见也没有道一声,就隐去了身影……直到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我拉着四岁女儿的小手,带她在雕塑公园的大广场上散步时,她突然指着天空问我“怎么那么多星星啊”?我才发现广场上有人在放风筝,高高飞起的风筝看不清样貌,但上面悬挂的彩灯在深蓝色的夜空里不停闪烁着,像是一串串无所适从的省略号……

  才知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所伤感的不仅是断线的风筝,更是放风筝和看风筝的人。(呼延云)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