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忠:独守千秋纸上尘-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创艺之星

国忠:独守千秋纸上尘

2019-03-08 09:39:48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有一种艺术,虽无丹青之色,却蕴含气吞万里之势;有一种表达,不需绕梁之音,亦尽展婀娜娈婉之韵。这,就是书法。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中,这一璀璨的艺术源远流长,代有英才。发展到清代,真正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者,当首推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张裕钊先生。他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的“张体书法”。曾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而在哈尔滨就有这样一位“张派书法”的集大成者,他就是著名书法家国忠老师。

  国忠老师自幼酷爱书法,幼年便临习欧体,后偶然得到一本“张体”字帖,于是,潜心其中以古为师,开始了他的翰墨人生。经过多年勤学苦练,不仅传承了张派书法“外方内圆,遒劲秀丽”的特点,而且将丰富的生活阅历融入书法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字如锡焊行走,铁画银勾,并融入二爨之笔法,颇具雄浑大气之风。他的作品字字传神,款款怡情,既有诗的灵动,又不乏画的蕴藉;豪放时如惊涛拍岸,细腻处似小桥流水。

  多年来,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国忠老师“衣带渐宽终不悔”,始终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十年磨一剑,终成一片天。2011年,其作品荣获“榜书精品国际巡回展”优秀奖;2012年,作品获“中国榜书名家精品展”优秀奖,并在“纪念《国歌》诞生75周年全国书画大展赛”上荣获金奖。这些世人惊羡不已的成就,在国忠老师看来,只是艺术追求的见证而已。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竟然没有一部贯穿着文字演化和书法发展过程的大型书法作品。对此,国忠老师深表遗憾,并立志将余生致力于此。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华晔”,经过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孜孜矻矻的潜心钻研,2015年,历经三个多月不舍昼夜的辛勤劳作,国忠老师终于完成了他宏伟计划的三分之一,百米长卷第一部——前秦部分。长卷包括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石鼓文、小篆,并附有后人的书论及国忠个人对书法艺术深邃丰赡的理论见解。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不仅完整呈现了五千多年来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书法掌故及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百米长卷几千字,字字不同,一气呵成,无一错笔,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传奇。这幅伟大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书法文化,而且开辟了一幅作品多种风格的先河,在黑龙江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法是人格化的艺术。国忠老师之所以在书法艺术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造诣。除了勤奋和坚毅,更多的取决于他鲜明的个性。他淡泊名利,贫贱不移,视书法艺术为生命。他精通国学,尤擅诗词。走进国忠老师的家,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书香门第,什么叫芝兰之室。与其交谈,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流连忘返。

  更重要的是,国忠老师怀有大爱仁心,他忧国忧民,怜贫恤弱,常为助贫救残的公益事业奋力疾呼。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厚的思想积淀,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国忠的作品才出神入化,富有震慑人心的力量。真正实现了书法艺术心、形、意、神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字如其人,见字识人的境界。

  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名与利的诱惑,国忠老师不骄不躁,狷介自守。对他来说,镁光灯下万众瞩目的荣耀,只是向艺术高峰攀登途中必经的一处风景。正是这种淡泊的心态,成就了国忠高尚的人格,也因此成就了不朽的艺术!

  国安歌盛世,翰墨舞忠魂。挥毫书远志,术专承古今。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我们黑龙江的骄傲。我们深信,国忠老师在书法艺术上一定会再创辉煌。我们真诚祝愿国忠老师桃李满天下,墨香飘天涯!

  国忠,号草堂主人,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65年生于拉林河畔,幼习书画,稍长则致力于书法。篆、隶、草、行、楷,皆攻。春、夏、秋、冬,不辍。学欧书之俏丽,习南宫之古朴。使其书冷峻、刚毅、遒劲,字如钢凝铁铸,点画似锡焊行走。其书品、人品,皆愧得行家和大众认可。

  多年来在全国专业权威性的书法大赛中,数次喜获金奖。曾任《老年日报》全国书法大赛评委,《老年日报》艺术版面特邀点评嘉宾。

  2015年,完成了气势恢宏的《百米长卷》(前秦部分),包含了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石鼓文、小篆。此卷就是中国的文字发展史。此后,继续对文字和书法钻研。(殊敏)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