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创艺之星

“泥金三少”:一心传古艺 指尖生繁花

2019-03-27 10:03:57  来源:浙江日报

  仲春时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繁花似锦。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街道外环西路369号,占地35亩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庭院幽深,小桥流水。一间工作室内,三个90后大男孩胡亮亮、王占奎、王琼正在各自的案前低头摆弄着。乌黑的头发和红红的箍桶之间,握着竹刀的手在灵活地上下翻飞。挂在枝头的蟠桃、戏珠的长龙,在原本朴实无华的红泥中渐渐堆塑成型。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金彩漆的新生代传承人,有人称他们为“泥金三少”。今年,是他们入行的第十个年头。

  伴着窗外的鸟鸣声声,他们放下手中忙碌着的活计,跟记者讲起了与这门传统手艺之间的故事。

  追随大师脚步“前3年是坚持期,熬过来就定性了”

  作为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泥金彩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50年,明清之际其技艺达到鼎盛。旧时,它广泛应用于十里红妆的嫁妆中,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完工之后,都要进行外表装饰——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通体刷上红漆,局部贴金,看上去流光溢彩、喜庆繁华。

  胡亮亮、王占奎、王琼,都是宁海第一职业中学07级美术班的学生。十年前,当这门手艺还未被广为所知时,在学习美术的3人就加入了这个行当。

  2007年,3人入读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动漫与美术设计班,恰逢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首次和该校合作。黄才良和另一位非遗传承人陈龙每周给40余位学生上两天的泥金彩漆课,希望让这门濒临失传的宁波特色传统工艺传承下来。他们,有幸成为了首届学生。

  第一年上基础课,素描、色彩;第二年上专业课,黄才良、陈龙和其他几位老师手把手地教。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3位小伙子沉浸在了泥金彩漆的工艺世界里。2009年,3人一起进入黄才良的东方艺术品公司实习,正式开始了泥金彩漆职业生涯。十年里,跟随黄才良学习泥金彩漆的学生达到近千人,但多数都选择去其他行业或读大学深造,只有他们3人一直紧随黄才良的步伐,坚守至今,成为泥金彩漆工艺为数不多的新生代传承人。

  “前3年,是泥金彩漆的坚持期。这段时间学的都是基本功,枯燥得很。熬过来了,就定性了。”黄才良说,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做工精巧、光彩夺目的泥金彩漆作为十里红妆中的奢侈品,做工十分复杂,一般要经过箍桶、油漆、设计、描稿、关框、堆塑、上彩、贴金以及造金漆等几十道步骤,历时至少半个多月。其中的堆泥,也叫堆塑,是泥金彩漆最核心的手工艺,也是区别于其他漆器的最大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件器具做好堆泥工序需要一星期,但要让漆泥真正干透,变得像石头一样硬,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彻底干硬才能贴金,最终让泥金彩漆器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变色变形。一道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但凡一步走样就成不了器,没有耐性的年轻人很难坚持下来。“一开始时,来报名的人还不如学理发的多。”黄才良坦言。

  宁海有“五匠之乡”的美誉,历来出工匠。3个年轻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宁海人。问及坚持至今的原因,他们相视而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但从胡亮亮谈及古物时放光的双眼到王占奎磨出硬皮的手,都透露着他们对这门手艺发自内心的热爱。

1 2 3 共3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