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生命的补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生命的补益

2018-10-19 08:33:00  来源:解放日报

  一代人的生命底色

  解放周末:这次展览有不少雕塑作品,雕塑与绘画在艺术表达上有何不同?

  许江:对我而言,雕塑与绘画是浑然一体的。我的绘画有一种雕塑感,雕塑则有一种绘画感。不论是用笔还是用刀,我都崇尚一种简括的表达。这源自于我对葵独特的体会——沧桑、理想、激情、坚强。

  我画画时用的颜料很厚重,用笔也很费,常常是一个星期就会画秃十几支笔,手上也磨出了不少老茧。我的雕塑语言非常直接,观众进门时会看到展厅外面陈列着5尊直径3.5米的葵盘雕塑,它们就像是被包裹的一团团火焰。自然中的葵不是这样的,但我相信没有人在看到这些雕塑时,会觉得这不是葵。

  制作第一尊时,我感觉很失望,似乎总达不到我理想中的样子。做到第二尊和第三尊时,有一天黄昏,夕阳投射在铜雕上,葵上透着金灿灿的光,我突然觉得它就像母腹一样,有一种液体在它体内流动,从背后看又像山峦一样起伏,我决定给这组雕塑取名《华葵》。

  解放周末:您在新作《葵园肖像》中,画了100幅葵盘的肖像,是想表现葵的100种表情吗?

  许江:《葵园肖像》我酝酿了许多年,一直到近几年前才小心谨慎地落笔。创作的时候,我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葵其实与人差不多高,葵盘和人的脸庞也差不多大,当你面对着它,就像在与一个生命在对话。

  我画这组葵盘,不是简单地画葵的表情,不是简单地描绘葵盘如人脸般的高兴或者落寞。我是在与它的共进退中寻找一种精神的表达。在创作时,我不断逼近葵盘的世界,它在我心中不断被解构,我希望我的画笔能带领观众拨开葵叶、葵枝走进葵盘深处,倾听每一朵葵内心的声音。

  解放周末:《葵颂》是这次展览的压轴作品,雕塑、影像加上音乐的综合呈现令人印象深刻,能否谈谈它的创作过程?

  许江:这件作品由1600根高6米的葵的雕塑构成。这片葵园诞生已经有七八年了,以前是铜铁之色。我带着它们去过世界很多地方展出过。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想把这次展览献给改革开放中的一代人,作为展览中很重要的作品,我把所有的葵都处理成红色,又做了几百根新的葵加入其中。这种红是我们这代人的生命底色。1978年,我们这代人从厂矿、农村、军营走回了学校,改革开放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段岁月,而且是一次新生。所以我想在这件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火红年代,夕阳斜照、山河流红的直观现场,以一场颂歌纪念一代人燃烧理想的血和梦。

  相信当观众走上楼梯,俯瞰这片红色的葵园时,音乐响起,墙面上葵的影像在跳动,会感觉到这片葵园似乎在燃烧,内心会特别感动。

  感受力是审美的前提

  解放周末:画葵15年,您一直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寻找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路。近年来,您的心境与过去有何不同?

  许江:这15年,我寻访过无数的葵园,葵园都是相似的,但人心在不断变化。我画过台风肆虐之后的残葵,也画过白雪皑皑的雪葵,对我来说葵不仅是一片远望的风景,事实上它早已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在画葵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去发现我自己生命中顽强的东西,探寻一代人的精神力量。

  第一次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时,我把葵植入浑茫天地,以“俯瞰”的姿态成就一种历史的“远望”。渐渐地,葵脱离了土地,放弃了原野上的诗意。前几年,“东方葵”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葵被摆置在祭坛之上,成为被献祭、被瞻仰的“无地花”。

  近几年来,我着力刻画葵盘,面对葵盘,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人的脸庞。我好像是一只小虫子般进入了千山万壑,不断攀越高山。通过对葵盘的绘画与雕塑,我进一步深入了葵的精神世界。大自然的造化太精妙了,千姿百态,百折不挠的葵,给了我生命的力量。

  解放周末:您希望观众用怎样的心态去欣赏您的作品?

  许江:我相信观众最终会在葵中看见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看到自己的激情燃烧。从一棵葵或者一片葵中获得生命的补益。

  解放周末: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吗?

  许江:也不一定,我的绘画和雕塑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我要表达的东西很直观,并不难懂。

  当你面对着一张画时,它虽然并不属于你,但你受到了某种感动。当你面对1600棵葵的雕塑时,你并不拥有这些葵,但你的心灵会获得某种洗礼,这就是艺术审美的力量。也许有些作品,看一眼就忘了,但有时候就是那一瞥,会永远印在心中,每当遇到困顿、萎靡不振的时候,葵的精神能帮助你渡过难关。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观众这样的力量。不过,艺术审美的前提需要对美有一定的感受力。

  解放周末:这种感受力从何而来?

  许江:这就是美术教育的使命,我们既要培养美的创造者,更要做社会美育。对美的感受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今天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但大都是知识的教育。其实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都具有这种能力,只不过可能被埋没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这也是当下各个艺术场馆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陈俊珺)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