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朽”与“不朽”存在于人们心中-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文化的“朽”与“不朽”存在于人们心中

2019-06-27 13:58:04  来源:光明网书画频道

  马岩松 :建筑师作为造物的人,造物的魅力在于,觉得自己好像是做了传世之作,其实只是时间的比例问题。巴黎圣母院的屋顶是木头的,木头的归宿就是被烧,或者腐烂或者被虫蛀。

  很多建筑经历时代都消失了,如果一个建筑在它的生命历程中,给人启发、激发了人的好奇,它就完成使命、可以消失了。因为它启发了新的生命力。

  主持人:建筑本身会传递给大家更多的文化诉求,包括性精神的作品会放到里面,想问一下陈老师,古代保存最好的建筑,他们会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保护,除了木头、石头,大家会用别的材料做这些建筑吗?

  陈履生:“朽”与“不朽”是相对而言的。我对你刚刚突然提出的问题很有兴趣,就是关于“保鲜期”的问题,有的“保鲜期”可能跟你理解的不太一样。我举个例子,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当时建造的时候,巴黎的市民都反对,几乎达到了人人反对的地步。但建起来之后,现在100多年了,它越来越焕发出光彩,并且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这,就是时光的“包浆”让它凝固成一种不朽的内容。包括卢浮宫里金字塔的问题,这个保鲜是反向的,时间越长感觉它跟周围越和谐,就是看习惯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有时候对于不和谐的东西也不要着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看看就习惯了,在文化上、环境上就融入了。我曾经在天安门地区上班,经常会看到“水破鸡蛋”(国家大剧院),当时确实看着有点不太顺眼,现在看着看着顺眼了,好像没什么不合适,现在大家也不争论了。不争论,是因为“新鲜期”过了,可是,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当下的存在。为了这个新鲜期,有时候需要“保”,千方百计创造“保鲜期”,实际上对于建筑来说,具有可文化内涵的,或者是具有时代引领和独特创意的,不需要刻意去“保鲜”。比如,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的流水别墅,当年莱特也没有刻意去想到“保鲜”的问题,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谈论它。是历史为这一类建筑赋予了历史的“保鲜期”。

1 2 共2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