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开创者

2019-06-05 09:25:48  来源:辽宁日报

  坚守传统 不慕潮流 稳步出新

  罗振玉书法与篆刻艺术造诣皆精深,他始终谨守儒家的中和之美,以书法艺术的实践传播当时新出土、新发现的大量书法史料。

  罗振玉自幼敏而好学,6岁始读“四书五经”,17岁治金石文字之学,校勘《金石萃编》。此后,他校勘前人著录、读碑考释、订正史料、发表新发现。碑学研究贯穿了罗振玉的治学生涯。纵观其所藏碑帖,珍本佳拓数量逾万件,或裱卷轴,或裱册页,多有罗振玉题签、钤印或考证文字,为后世研究提供便利,并形成自身收藏体系。

  旅顺博物馆馆员刘兆程说:“天下名碑拓本尽归于罗振玉。”罗振玉所藏碑帖范围广泛,内容包括石刻拓本、砖及瓦当拓本、青铜器铭文及全形拓本、买地券拓本、砚台拓本、甲骨拓本等。其中石刻拓本为数最多,石刻年代以秦至唐居多,名碑拓本鲜有“漏网”。拓本年代自宋拓至清拓,尤以明拓本、清拓本为主。罗振玉在《石交录》中云:“龙门造像记由魏迄唐,孙、赵著录才数百品,余家所藏拓本千五百余品。”

  罗振玉毕生殚力治学,著述等身。他的许多著作珍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认为,罗振玉的卓越学术贡献有五方面:其一为内阁大库明清史料之保存,总计八千袋藏书、奏折、公文等;其二为甲骨文字之考订与传播,著有《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及《殷墟书契菁华》等;其三为敦煌文卷八千件写经卷轴之整理,著作多部;其四为汉晋木简之研究,著有《流沙坠简》等著作;其五为倡导古明器研究,撰《古明器图录》及大量著作,启古明器研究之风。

  从书法史本身的视角看,罗振玉艺术实践主张中庸冲和、重传统,以临古为书学思想,与当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崇碑尚态的书坛大潮流格格不入。张本义分析此风气所趋,可谓根深蒂固,除非时殊世异,待大量新资料涌现之后不可改变。罗振玉深知其理,故未正面登场拨正,而是脚踏实地,充分利用新技术,持之以恒,大量刊行古人法书资料,开启人们的眼界,以待水到渠成之日,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结果。

  学者谷翠峰对罗振玉篆刻艺术做过专题研究,他释读罗振玉具备深厚的秦汉印基础,筑基的厚实,不仅仅是从临摹创作的实践中来,更主要是对秦汉印精神的把握和认知,体味汉印平淡中的深义和平正中的变化。感受平正,读懂平正。在平正中出风格,不过多取巧章法的变化,而是注重对古朴平正的精神气质的探索。罗振玉在罗福颐《鄣庵印草》的序言中说:“古印玺出于熔铸,其文字皆尔雅深厚,如对端人正士。”

  丛文俊在《雪堂书法叙论》中有言,书法艺术是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栖息地。书事活动,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要的人文关怀和修炼。孔子早就提出,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不仅之为艺,与“道”“德”“仁”并重。

  罗振玉所承继、坚守的中国传统审美,注重书外学识与修养。此种理念,曾与晚近潮流不合,但罗振玉不为时风所侵染。传统的积淀与生发正是中国传统书法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这其中的守正创新值得今人认真反思。

  罗振玉(1866—1940年) 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江苏淮安。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1940年卒于旅顺。 罗振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甲骨学、金石学、考古学、农学、教育学、出版学、收藏学、版本目录学、敦煌学、历史档案学、古器物学、书法等诸多领域中均有着奠基之功和导夫先路之劳。其对中国科学、文化、艺术、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其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凌鹤)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