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王飚:依海为生 与海结伴(组图)

2019-07-04 08:59:02  来源:杭州日报

今日有好风 纸本水墨 68cm×66cm 2017年

  6月25日至7月7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 “海风——王飚中国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这是一场充满海水气息的展览,共展出“海风画派”掌门人王飚近几年创作的中国画精品80余件。“在受命中结缘与海的探索,在探索中享受获得的愉悦。”自称是“海边人”的王飚,今年已80岁高龄,他的大半生都在和海打交道。

  当兴趣爱好转变为工作职责

  “儿时,家中有萧、笛、京胡、砚台、笔架及一本《芥子园画谱》,这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1950年,王飚12岁。同年,因父亲工作调动,王飚到了浙江舟山,在此之前,他的经历异常复杂——籍贯安徽歙县,生于江苏灌云(原隶属淮安,现隶属连云港),后随父亲从宁国、淳安、慈溪、上虞一路漂泊,最后到舟山,才过上相对稳定的、与海有联系的生活。

  做过语文老师、报社编辑的他,在工作之余,对绘画十分有兴趣。因为工作关系,当初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职责。因为没有机会拜师求学,他自学中国画山水,靠着努力与天分,培养自己的创作兴趣。逐渐地,王飚喜欢上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生活中一大兴趣,来表现自己的心境。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伤痕美术”作品大面积涌现几乎同步,借鉴西方艺术之下的反思与遍览古今之后的查漏补缺,成了当时美术界最热的思潮。1980年,时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董小明希望王飚完成一项“任务”:浙江画坛缺一只角,那就是大海,希望他能补上。

  当时,以大海为题材的创作几乎无范本可以借鉴,无同行可以交流,如何呈现、如何表达?如何避免与西方绘画作品中海景画的同质化?这无疑是一组头疼的问题。每每回想当年,王飚说:时间见证我们出了作品、出了人才,可以说在补缺大海的这只角上,舟山人是尽心尽力了。数十年里,王飚工作“两头抓”,一手抓渔民画辅导,一手抓主流美术创作,他带着他的同行们、徒弟们一直做到退休。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