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刘文西:

画迹和履痕叠印在新中国美术史上

2019-07-15 13:27: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在杭州景云村寓所为刘文西等学生作画示范

山姑娘(国画) 199×192厘米 刘文西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画坛上,刘文西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当代中国画坛曾经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在第五套人民币上嵌入的他所绘制的毛主席头像,是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一张“画”,自然是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最深的人物画之一。题材上,刘文西的画作以表现领袖风采、百姓生活、黄土地人文风貌为主。技法上,他吸取中外各家笔墨和造型技法,将中国画推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创作出了《祖孙四代》《知心话》《毛主席身边拉家常》等众多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生活和人民是他一生从事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动力,刘文西说:“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发你怎么去创作,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7月7日,这位一生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家,因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享年86岁。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

  刘文西对黄土地有着恋恋情深。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行走于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画尽这里的风土人情。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刘文西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1933年出生于浙江嵊州,1958年浙江美院毕业后,告别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毅然来到陕西安家落户,在西安美院一任教就是60余年。

  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教学之余,一有空他就深入陕北的山坡地头,收集创作素材。他细心地观察着、体味着、感悟着,寻找艺术的灵感。长期深入生活,不仅深化了他和陕北人民的血肉感情,也使他从中获得了充沛的艺术滋养。作为前辈的吴作人先生曾用“半生青山,半生黄土”来褒赞刘文西的传奇经历。

  一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画家,为什么会对高天厚土的陕北情有独钟?与刘文西打了半辈子交道、切磋了数十年艺术的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程征认为,刘文西对陕北的热恋,既源于他的人格秉性中审美特质的壮伟,也离不开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壮丽、陕北人的敦厚、革命激情的高昂、汉唐遗风的雄强,时时陶冶着刘文西的性格与情操。比如,刘文西的代表作《祖孙四代》,内容取材于陕北农家生活,但其雄强大气的整体造型,就受到西汉霍去病陵墓石刻的影响。“在陕北,他不仅看到了黄土高原的壮阔,更直接感受和汲取了周秦汉唐民族文化遗存中那强悍的精神气概。”程征认为,延安也是刘文西的精神寓所,革命圣地触发的“圣地意识”长期主导着刘文西的创作理念。正是这些文化心理和艺术元素,使得刘文西塑造的人物,无论是雄才大略的领袖,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都激荡着崇高感和英雄气。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画家陈履生评价说:“刘文西的每一件作品,尤其是他扎根陕北,以延安为题材的众多作品中,那种温情、乡情和来自黄土高原的特别的泥土味,淳朴、自然、厚实,能够闻得到汗水味,能够听得见信天游,能够一眼就看出,这是属于他的个人风格。”

  刘文西用手中之笔忠实记录了陕北乃至整个中国大西北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大画家,他和很多百姓依然有着很深的交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动情地说:“刘老师不但了解百姓的生活,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照顾他们的生活、支持他们干事创业,他真正地与陕北人民打成了一片,这也成为他用画笔为陕北人民传神写道、为陕北改革开放树碑立传的动力。”

  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中国画学会会长王西京评价说:“刘老师一生立足大西北黄土地,以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人生的指南,70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他创作的大量领袖形象和表现陕北人民劳动和生活的作品,形成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创立了黄土画派,反映着艺为人民、追求创新的精神,是新中国人物画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