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高冠华:画而能通

2019-11-28 09:21: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柳垂条条 春来似舞腰(国画) 1989年 高冠华

横塘飞雪(国画) 1991年 高冠华

  徐悲鸿称其“画而通于书者”“所谓壮采极高境界也”。潘天寿也有诗赞曰:“赚得空山与水隈,老松疏竹复寒梅。霜余雨后斜真好,径自青藤雪个来。”文辞虽短,但足可感受到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声望的大师们对高冠华艺术成就的认可和赞誉。

  高冠华191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热爱书画,在南通中学师范科读书时深获良好的启蒙教育和传统书画艺术的熏陶。后又赴杭州考取国立艺专,翌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即学院南迁,跟赴湖南沅陵和云南昆明等地,并成为当时由潘天寿担任系主任的新建中国画系的高材生。至1940年毕业,因学业优秀被留校任教,并任职写意花鸟画课程的青年教师,两年后晋升为讲师。其间,受徐悲鸿、丰子恺提携,在多地举办个展。新中国成立后,高冠华在天津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先后达50年之久,担任写意花鸟画教授,教绩显著,桃李遍天下。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创造性风格和极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师迹不如师意

  在高冠华的艺术人生中,有近30年都是在老师潘天寿的直接教授和指导下学习、工作,因此,潘天寿的身教、言教、艺教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他曾在追忆老师教益时,不止一次泣不成声,动情轻语:“多少次我当着学生的面回忆起潘天寿先生就老泪横流,几乎每一个绘画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先生都有过卓越的见解,可是他离开我们实在是过快了。”

  高冠华的弟子、画家刘少镛说,如果将潘天寿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在这棵树下成长的一般只是小花小草,想要长出大树是很困难的。而高冠华却能“上撷宋元诸家之长,下究青藤、八大、缶老之奥”,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价,高冠华吸收了潘天寿很多观念和技法,比如块面结合、对位线的分析,以及雄浑的笔墨,但是,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高冠华的绘画又有自己的格调、气息和魅力。“他在南方是学习潘天寿先生,但他又长期在中央美院教学,也吸收了北派艺术的特点。他的艺术雄浑大气,也很雅致、清雅,南派和北派结合得非常好,很注重笔墨、线的表现力,同时墨块、色块用得非常好,墨色线的结合非常和谐。”邵大箴说。

  诗情画意也是高冠华绘画作品的一大特色。高冠华自早年起即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在他看来,花鸟画如果没有诗的意境,和动植物图谱没什么区别。他提出花鸟画“始于形似,终于神似,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方为上品”的主张,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仔细观察,提取其主要特质,以适度的夸张变形,移情花木,传达出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正是出于对花鸟画“比兴”特征的重视,高冠华自上世纪40年代起即重视自身诗词水平的提升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版有个人诗词集,当代画家中能出文集者寥寥,高冠华堪为佼佼者。写意也即写情,情真才能意切,高冠华以深厚的文学功力实现了诗与画的有机结合。

  构图、色彩穷其变化

  以诗人富于想象的意境和大胆夸张的手法入画,高冠华有效拓宽了画面的延展空间,在构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对画面构成法则的独特主张,主要体现在高冠华总结的“构图十要”上,即一幅完整的画面必须有宾主、虚实、疏密、参差、黑白等诸种因素组成。掌握这些规律,并善于总结出一套通俗易懂的道理是高冠华重道的体现。他还提出作画十六字诀“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将错就错,随错随改”,对后来者启迪深远。邵大箴说:“高冠华擅长将大小、轻重、疏密、虚实的反差拉大,使画面独得天趣,出奇制胜。与潘天寿喜大开大合,多以强劲的笔线架构奇险突兀的画面不同,高冠华的构图中虽不乏奇险,但多变奇为正,化险为平,形成一种奇中有正、险里寓平的特色,这与艺术家相对性情温和的特质是相吻合的。”

  因为有过良好的中西艺术研习,高冠华在西画色彩训练方面颇为得心应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曾撰文说,高冠华凭着扎实的写实基础,仅在“文革”期间下放农村绘制的油画领袖肖像,就有180多幅,还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高冠华晚年时的大写意花鸟画,在墨色处理方面做到了丰富而统一,能恰当控制墨与色的混合与交融关系,达到了既厚重又透亮、层次丰富而又强烈的效果,尤善于表现暖色调强烈、强劲的力度,以及线或色彩边缘部分的微妙变化,使之浑厚与富有金石趣味,并充分发挥中国画材质和技术因素的视觉美感,这也是高冠华一生纯熟与勤奋地掌握传统绘画的功力与表现技巧所致。

  更注重画外功的培养

  高冠华不仅是一位学术成就卓著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大家,还是一位善于总结艺术经验,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中国画艺术教育家。他有清晰明辨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善于在艺术比较和全面周密思考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实践。他能关注全局,步步稳健,在艺术上他兼学中西,是一位艺术革新派。然而他从来不会自我宣扬,但在课堂和课外的教学中,他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得和艺术感受。

  刘少镛回忆说:“有一次我到美术学院看高先生,先生不在,我等了好长时间,后来我想走了,刚走到学院大门,又不甘心,回去正好碰见高先生从别的屋里出来,我就问您干什么去了?他说去看电视了,看球赛!我说您还有这个兴趣,他说你要知道,球赛对我们画画也有作用。他跟我说,他特别欣赏踢足球的‘下底传中’,这是很艺术的。这个说法和潘天寿先生提出来的‘边角构图’的理论暗合,我很受启发。”以此便可看出,高冠华不仅教技艺,教画内功夫,更鼓励学生扩大眼界,广泛接触生活,从艺术、文学修养等方面来丰富自己。

  近日,“壮采境界——纪念花鸟画大师高冠华逝世20周年”特展在北京涵芬楼艺术馆举办。该展是继中国美术馆2007年展出“诗韵丹青——高冠华花鸟画展”、南通博物苑2011年展出“香远益清——高冠华花鸟画展”之后,高冠华作品的又一次集中亮相。展出的45幅精品均为高冠华家人珍藏。综观展厅中的作品,不论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被赋予绚丽的色彩、新异的构图。画寓诗情,神态栩栩,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画家晁谷年轻时曾临摹了很长时间高冠华的作品,他的观感是:一个纯粹的南方画家生活在北京自然带来了不同的气息,用笔是霸悍的,墨色却是温润的,构图是险绝的,但整体画面却是险后余生,传递出孕育新生命的美好和祝福……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机遇的当下,重读高冠华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在美术评论家杨维民看来,高冠华之所以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家,是因为其学养和历练是完整的、系统的、丰富的,而这正是今天的写意画家所缺乏的。“今天我们关注、研究高冠华先生,要能够体会到老先生别样的功夫,也许无法超越,但我们可以借由他的路径,促使现当代花鸟画有一个新的面貌。”(李亦奕)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