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蜀珩的艺术评析(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钟蜀珩的艺术评析(组图)

2017-11-23 08:11:17  来源:中国网-艺术中国

《荷》,布面油彩,210×600厘米,2017年

  走近前看画面,每一个局部都由细微、抽象的色彩关系构成,有些像莫奈所画的巨幅睡莲。晚年的莫奈曾对来访的画商詹泊尔感叹说,“我是在力求掌握那瞬间的色彩,我要表现那不可捉摸的无形的东西。这说来也是我本身的毛病。光线已经消失,但是色彩还在,这怎么处理,真伤透了脑筋啊。色彩,不论什么色彩,寿命只有秒把钟,有时顶多三四分钟,这怎么办。三四分钟怎么能画得及?色彩一消失,你就得停笔!唉,真要我的命,画画真要我的命!”在融合中西的绘画之路上,钟先生的创作感悟是与印象派相通的。从德拉克洛瓦到印象派,使得西方绘画偏离了以素描为基石的古典绘画体系,促使色彩获得独立的情感表现价值,并最终走向完全的抽象——色彩音乐。钟先生也同样在音乐的意义上去理解色彩,并把绘画的内在结构理解为抽象的,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绘画中的具象因素,以及对自然的东方式的静观冥想。

  在她看来,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不依赖于具象,是艺术中创作体系最严密的;作画好比作曲,有主调,有强弱,画家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控制画面的音调关系上,不能离开抽象一步;在给学生上色彩课时,她所要求的也是不受具象干扰的抽象训练,她摆放的静物体现出一种抽象的结构。然而,她和她的老师吴冠中一样,最终主张风筝不断线。在她看来,抽象画总要与人对自然的某种感受相呼应,才能打动人。她认为,绘画是平面的幻觉,应在意幻觉与人的亲和关系。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荷塘,但是看了画中的荷塘,却能让人感受到一个更为生动、更为真切的荷塘。这荷塘,有着平面中的深远,混沌中的微茫,就像古代的山水画,能够让观者走进自然的深处。

  在《寻归自然》一文中,钟先生说,“西方艺术注重科学规律,特别是现代艺术对视觉规律的研究,使西方艺术家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的表现上,都能达到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东方艺术受诗学和哲学的影响,在画面中体验着如云似水的运动变幻,寻求与自然生命精神的和谐。东方艺术的境界博大深远,文化上可以做到海纳百川。我崇尚东方艺术的美学境界,同时也认识到艺术的科学规律在艺术表现中性命攸关的作用”。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钟先生推崇印象派以来的西方色彩体系,创造性地阐发了明度作为色彩骨骼的重要意义,也注意色彩科学在创作中的应用,但是这些理性的东西,归根结底是要为感性服务的。一个艺术家的感性,除了与生俱来的个人性情以外,也与养育他的文化土壤相关。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也信奉神秘主义的通神论,但这种神秘主义是从欧几里德、柏拉图的宇宙观里演化出来的,将宇宙的本源理解为数学秩序,这与中国人所理解的变动不居的宇宙是有所不同的。

  在融汇中西的艺术道路上,钟先生所取的立场实际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她与塞尚、梵高、马蒂斯和康定斯基惺惺相惜,但从心性上更接近于古代的山水画家。这使她的《荷塘》不同于莫奈的《睡莲》,而带有写意水墨的味道。在《寻归自然》一文中,她由衷地赞美宋代山水画,“宋人作画注重观察自然与生活,宋代山水画的面貌是与自然亲和的,但它那宏伟幽深的空间效果并不依赖科学的透视法,它表现光感亦非靠自然主义的光影,而是以非常成熟的美学观,引导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表现手段,它在充实中表达了将自身融于自然和谐的忘我精神,而这正是艺术最高妙最美丽的境界”。《荷塘》中也有强烈的光感,但是钟先生强调说,这种光并非自然的光,她所画的荷塘,也并非对景写生的结果。

  受苏俄写实主义影响,写生一度是挽救山水画的“灵丹妙药”。吴冠中的“搬家写生法”以及对“形式美”、“抽象美”的强调,从表面看是从西方古典主义转向西方现代主义,从深层来看,却是向东方审美的回归。钟先生曾随吴先生外出写生,吴先生特殊的“写生法”给了她强烈的影响。西方人所画的风景和静物,在某种意义上是死的、静止的对象,而中国人所理解的写生,却要在某种意义上“摄取”对象的魂魄。《荷塘》并不脱离作者所观看、体验过的荷塘,却又不是对景写生的产物,更不是从照片上“扣”下来的风景,而是在漫长的生命体验中孕育成形的心相。奇妙的是,这心相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气象万千、周游变化的,与之呼应的色彩和空间关系也因此摇曳生姿、变幻莫测。这样的艺术创作,正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吸入自然之气,呼出形式之美。她在《寻归自然》中说,“绘画是在诚实的心境下孤独进行的工作。我在作画时只是在试图用绘画的语言尽可能地和自然对话,哪怕观察到的只是一束光或一阵轻风吹来的绒毛,我要对它说我是怎样感受它的存在,理解它的灵魂。我为自己在生命过程中能与自然交流而体验到存在感到快乐”。在这里,自然并非作为理性观照的对象而存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种交流关系。

  钟先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静物”与“模特”。给刘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如何去画一根萝卜。“我画萝卜,托起它,一个沉甸甸的透明的白色胴体,展示着自然赋予生命的鲜活与高贵,一小点嫩绿的萝卜缨滋生在端头,体态硕大简洁,凉凉的,润润的,能嗅到它的清香”。(钟蜀珩,《画随心缘》)有评论家说,塞尚像个瞎子一样画画,这是指他超越了西方古典绘画的视觉中心主义,开始用绘画表现触觉和重量感。钟先生作为一个东方的画家,并无这样的禁忌,从多重感官、从心灵去感受对象,对于她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在《寻归自然》一文中,她曾这样总结道,“如果是以心灵指导视觉,观察自然就不应局限在眼睛”。在西方美学中,类似的意思常常被笨拙地表达为“通感”、“统觉”或“想象力”,世界的表象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之上,艺术形象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与综合。在东方美学中,心灵映照万物,人与万物同呼吸,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万物静观皆自得,这里的静观,并不是指先用眼睛看,然后用大脑去加工处理,而是张开眼就看到了万物。用钟先生喜欢的一句诗来形容,也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 品读赵叔孺的《清供图》

  • 翰墨传情以“艺”战疫

  • 愁过窄道树阴浓

  • 品读赵孟頫《高士弈棋图》

  • 乐见浑厚华滋的花鸟巨献

  • 西湖情·嘉木景

  • 以粉代墨别具匠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