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不一样” 有感于陈钰铭师生画展-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有些“不一样” 有感于陈钰铭师生画展

2018-12-04 10:05:39  来源:人民网

  参展阵容中,作为陈钰铭工作室助教的李连志、张力弓先生,也是耕艺已久、早闻声名。本次画展,连志、力弓的新作,也属大幅精制,犹有“鹤立鸡群”之貌。看连志画儿较多,其艺道功夫,江湖早有传说,根本在于其有想法、耐琢磨,作品寻味、境界不俗。画得好,题材也广、形式又多,潜力可挖,未来可期。

  观中国美术,师徒模式演绎至今,成为一种文化。所以,中国艺术“派”少而“宗”多,表现在师徒相授、子承父业、友朋宗亲、地域乡邻等,所以,具有师承性、家族性、地域性特征,与长期的农耕社会、情缘文化等诸多因素相关,也与传统艺术往往被作为一门手艺传承相合。这种模式,虽经漫长,但多有流弊,学界多有宏论。私以为,核心之命题在于,艺术家或许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类学、文化学现象,终究不是“培养”出来的。

  一直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均有此感慨,精英可以培养,科学家可以培养,艺术家却难以培养,尤其是能出精品、巨制、创造经典的大家,往往与培养无关。如同“钱学森之问”一样,令人尴尬;吴冠中更是多次疾呼,并郑重提出“以奖代养”的建议,但至今未见多少动静,各类艺术院校、各种工作室,似乎依然红红火火。

  艺术家成长中,内在(心源)非常重要,外在有时也是“燃”点。通俗说就是,成为伯乐眼中的千里马。当年,宋王赵佶选中天才少年王希孟,成就《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独具慧眼,根本是王希孟天有奇才。

  

陈钰铭《天籁》

  这次师徒展,有阵容、有规模,能拿出这样的作品,能有这样的展览效果,可见当初师者选材见功夫,学生多有内在,范习也见功夫。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