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画中的金石-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分析

解读古画中的金石

2018-06-14 08:33:47  来源:北京晚报

  擅长与青铜器“对话”

  上文说了很多贾先生的专长,但是,那些还不是贾先生最擅长的技术。18岁的时候,贾先生就进入北京市文物局,开始从事青铜器的修复工作,至今已近四十年。经他手修复的文物,已有上千件,其中包括几十件国宝级文物。可以说,贾先生最擅长的是修复青铜器。

  与全形拓和禅意画不同,青铜器修复技术是贾先生的家传技艺,他的父亲贾玉波是新中国第一代文物修复专家。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孔庙御匾……贾玉波一家与这些名字紧紧相连,作为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他们唤醒了这些停靠在他们身边的“破铜烂牌”,并赋予其新的神韵。

  “清宫造办处有一个姓于的师傅,外号‘歪嘴于’,他当时在清宫里修铜器,据说清宫里有‘八大怪’,修铜器的算一怪。”谈起青铜器修复技术的师承关系,贾文忠先生回忆说,所谓怪,是一种称赞,意指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当年“歪嘴于”老往琉璃厂跑,琉璃厂那些做买卖的老板,都积攒着一些坏的青铜器,没人要。“歪嘴于”就对那些老板说:“你把坏的青铜器给我,我给修修。”一来二去,买卖越做越大,他收了七个徒弟,开了个万隆合修古铜作坊,专门修复青铜器。“歪嘴于”的七个徒弟把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北京城传开。1937年6月,“歪嘴于”的第三代弟子王德山新收了一个只有13岁的小徒弟,他就是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

  出师之后,贾玉波在琉璃厂开了个青铜器修复的作坊。他对青铜器修复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地影响了儿子贾文忠。“我从小跟着父亲,天天在那儿学,十几岁就会修复青铜器。小时候,我们家比较穷,买不起玩具,家里人也比较多,七个孩子,九口人,那时候挣钱也不多,买不起玩具,就玩一些小铜器,都是当时父亲修的。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值钱的东西,但当时拿着就当个玩具。就这么着,我从小就爱上了青铜器修复这行。”贾先生介绍说,十岁的时候,他到考古所的修复室玩,看人家怎么修,还到历史博物馆的修复室学,凡是没课的时候,他都扎在那儿,看人家怎么干活,对这个特上瘾,天天琢磨这些。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肇始于宋代,古代青铜器的修复是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修复方法是利用中国传统的锡焊法和铜胎打制法,将残破的青铜器复原,再用胶水调颜料涂抹,外罩一层黄蜡。这些方法传到贾文忠这一代,有了巨大的进步,他说:“现代科技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可以借鉴很多仪器,比如牙科上用的洁牙机,就可以用在清锈上,还有一些机械设备,也可以用在修复上。”

  1990年,轰动全国的三门峡西周虢国墓被发现,成为当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墓穴坍塌、长年埋藏于地下,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的破损程度极其严重,致使相关的文物研究无从下手。1991年5月,文物部门特聘贾文忠参与并指导这批文物的修复。

  “青铜器出土一般是十铜九补,意思是十个青铜器有九个都是需要修复的。过去墓葬都是木结构的,木结构的馆室塌陷后,会把铜器给砸坏,还有的虽然没被破坏,但被锈迹包裹,也需要修复。考古队从虢国墓挖掘出一套珍贵的青铜编钟,所以国家文物部门让我去主持修复工作,并带一班徒弟。”贾先生介绍说,那套编钟共八个,是那个时期中国唯一的一套铜甬钟。把八个编钟复原,对贾文忠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恢复音色和音高。他从了解编钟的发音方式开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编钟因钟壁厚度的不同,经敲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修编钟不能用胶粘,因为还要恢复它的声音,所以要焊接,焊接时里边不能有空的地方,要给它焊实,这样发出的声音好。”回忆修复的过程,贾先生表示,青铜里三种金属的组成不一样,要测它的合金成分,含多少锡多少铅,再按配方把缺的东西给它补上。如今,这套两千多年前的编钟,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而且依然能敲打出悦耳的声音。

  中国古代的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贾先生介绍说:“中国青铜器是全世界独有的,中国青铜器的造型,完全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崇拜,比如中国青铜器上有龙,有兽面,有虎等各种图案,但它不是直观的,而是各种变形,这种艺术恰恰是西方国家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所追求的东西。另外,中国青铜器上的铭文也非常重要,因为商周的不少历史要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去得到。比如保利收藏一个簋,上边刻着‘禹治水,以德治国’,而且还写着华夏族怎么怎么着,这就证明历史上的大禹治水确有其事,而且有华夏民族的诞生,有这段记载,就能把这段历史给说清楚。”

  目前,文物修复队伍与实际需求相差悬殊,而各大博物馆里库存的文物中有不少损坏的。作为文物修复“大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贾先生正在筹划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以传承技艺、培养人才,使更多的文物能重现昔日容貌。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