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辰:用印是一门严谨且高深的学问-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张奕辰:用印是一门严谨且高深的学问

2018-08-02 08:10:41  来源:宁波晚报

  收藏印是“作者与藏家的信据”

  古往今来,凡收藏鉴赏家,大都喜欢在他们收藏或鉴赏的书画作品上钤几方古雅精致的收藏印,红泥留影,朱墨灿然,“作者与藏家殆亦皆以是为信据。故物之真赝,时之先后,胥可凭以判断焉(叶恭绰《明清画家印鉴序》)”。收藏印的重要可见一斑。

  一般认为,由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转变,最初是由印章参与书画鉴赏开始的。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晚自唐代起,印章已常用于书画收藏鉴赏。如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印、“翰林之印”等。除这类官印外,还有许多私家收藏印记,如徐浩用“会稽”印等,皆为“识鉴宝玩之家印记”。

  五代、两宋以来,收藏、鉴赏书画远较前代活跃,士大夫阶层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已成为普遍风气。所谓“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凡书画、古籍、碑帖、善本多见藏家印记,无论公家还是私家,均有专门的鉴赏、收藏印章。如宋徽宗赵佶有“政和”“宣和”年号连珠印,蔡京有“蔡京珍玩”印等。

  进入元、明以后,文人对印章的兴趣表现得更为浓厚,他们将印章用于书画鉴赏,并将印章创作推向一种精巧、细致的模式。

  书画创作向来为风雅之事。所以,凡署款钤印中出现姓氏,一般也用古雅的别名。如赵姓的郡望为天水,故赵孟頫有“天水郡图书印”,赵叔孺有“天水郡印”;陈姓的郡望为颍川,故陈佩秋有“颍川”引首章;徐姓的郡望为东海,故徐悲鸿也有“东海王孙”印。

  用印是一门“庸手无法措手其间”的学问

  收藏鉴赏印在使用时,应从各方面加以注意,如形制、内容、位置、印泥、手法等均须用心揣摩,殚尽心力,务求精到。

  一般来说,收藏家们大多眼力较高,对用印较为讲究,盖印的位置也较为妥当,所以,作品经他们之手加印后,一般都能锦上添花,亦可以作为鉴定的凭证。

  比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书画鉴赏能力尤为精湛,为当时同辈中的翘楚,他在《书史》中记录了许多鉴藏印。此外,他还论及治印与用印的问题,如“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凡是经过米芾收藏过的书法名画,上面都有他的印记。故宫所藏褚摹《兰亭》上,他一连钤了七个印。

  但是也有珍贵的字画,被一些自命风雅、好古而不识古者胡乱题跋用印、贻笑大方,甚至使原作不堪入目。乾隆皇帝便属于这群人,他占有欲望特别强,在他统治的六十年里,全国传世的名迹基本上都进入内库,并进行鉴别整理。乾隆的收藏印也非常多,达几十方,常用的有三玺、五玺、七玺,并且由于考据轻率,鉴别未精,往往真伪颠倒而贻笑大方。

  据传,乾隆得了一卷仿得很不像样的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作了许多诗、题了若干次,后来得到真本,不好转圜了,便命梁诗正在真本上题字,说它是伪本(见启功《书画鉴定三议》)。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中的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所钤收藏、鉴赏印多达三百余方,其中引首、隔水及跋尾处达二百六十多方,而乾隆在该画身跋诗外,还钤上“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稀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宸翰”等十方印,其兴之所至,一味钤盖,且所钤位置多有失当之处,以致严重地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由此可见,题跋用印是一门严谨且高深的学问,须十分审慎,而不宜草率,诚如徐建融先生所指出的:“庸手是无法措手其间的。”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