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文物保护技术——

“新”学“旧”用,妙手回春

2019-06-18 09:05: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物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现代科学文物保护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依托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合成高分子材料一经面市便被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这些新材料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该技术的很多分析检测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各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也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来正视自己的文物特征。新技术在文物保护理念发展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使之从“物”的保护层面上升到了文化保护层面,同时,各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始关注本民族文物保护的个性化需求,文物保护理念向多层次、多方向的趋势发展。

  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新材料技术,另一方面是信息采集技术。新材料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身担重任,按照功能分类,主要分为清洗材料、加固材料、防护材料、成型材料、修饰材料、展陈与包装材料等几大类。

  比如,清洗材料中,新型的凝胶材料被应用于壁画油烟污垢的清洗,干洗海绵用于油画的清洗等;加固材料中,薄荷醇具有常温可固化、固化再升华后无残留的特点,被用于考古现场文物的临时加固和提取工作,文物保护中的“明星材料”丙烯酸树脂B—72被用于多种文物的封护加固过程;环氧乙烷气体等文物保护材料被用于文物灭菌;成型材料多用于文物的复制、补配过程,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复制大盂鼎过程中,采用玻璃钢树脂代替质量较大的石膏材料进行翻模,大大提高了翻模工作的效率;文物修复和复制过程多有“作色”一步,新型合成颜料可用于文物的作旧、补色等过程;更多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与展陈材料被用于文物保护中。

  形形色色的新型材料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说,现代科学文物保护过程,就是一个“新”材料“旧”用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依托大型计算系统的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文物保护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技术主要用于文物鉴别真伪、材质和制作工艺研究、病害机理研究、保护材料研究等方向。随着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21世纪初,很多国内博物馆和高校文物研究机构均配备了大量专门用于文物保护研究的大型分析检测设备。

  信息采集技术涵盖面较广,文物表面材质信息、制造工艺等常采用显微镜(光学、体式、生物、金相等)、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内窥镜、共聚焦显微镜等进行采集分析,依据研究需求选取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在对一座汉代古墓葬壁画材质进行分析过程中,首先采用辅助紫外光滤片的显微镜对壁画进行剖面观察,发现壁画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有机材料,因此判断这处壁画曾进行过人工干预性保护处理;随后,通过偏光显微镜确认了艺术品所用矿物颜料种类;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可诊断文物的病害,评估文物保护材料性能等;X射线探伤成像与CT成像技术用于观察文物内部形貌和损伤等,辅助文物保护修复;红外线、紫外线、拉曼等光谱技术可用于判断文物的材质及病害。

  事实上,几乎所有用于材料研究的大型设备和分析检测技术均可应用于文物保护研究过程,分析检测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大有可为。

  (赵丹丹,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馆员,本文根据作者做客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的“我是文物修复师”系列讲座讲授的《“新”学“旧”用——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整理。)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