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何以“尺”论价-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中国画为何以“尺”论价

2018-05-15 09:00: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其一,按尺论价。对广大的书画投资者来说,这是对预期升值可能性的投资。如同散户炒股看的是大气候一样,与机构资本运作的关系不大。其实,中国书画艺术品不能按标准化来评定,毕竟艺术家不是标准化工厂里的产业工人。一般地讲,按尺论价投资中国书画需要很长的回报时间,而且对艺术家的未来成长难以把握,毕竟成大器的艺术家只是凤毛麟角。通常的按尺论价仅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众多买书画的人对“书画”作品用途的需要。直白地说,中国人买书画,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的儒雅商品。

  不过,中国书画作品的按尺论价,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些书画家不出精品,一味地追求“尺”价,以求多卖几个碎银子。因而,小品大写,小画大作的“手法”骤然兴起,把中国书画艺术简化成纯粹商品化的儒雅礼品。当然,中国书画进入商品市场流通,就不可避免地产出艺术垃圾,这是商品经济给艺术家带来的刺激,难免一些艺术家唯利是图。

  其二,按质讲价。这是需要投资者具有艺术的眼光和运气。所谓“质”无非是内在的,它与量相对。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并存的。真正有眼力的收藏家,他们一般不会注重作品的大小,而是看作品的构思、立意、神韵、笔墨功力是否发挥得好。其实,大作品不一定难作,小作品也不一定易作。大作品需要书画家具备出色的构图,驾驭笔墨的能力和心性的豁达。而小作品需要作出大气象和深邃的精神气,这一点不是善画之人就能做到的。首先,需要书画家具有高深的笔墨功力和学识修养。

  众所周知,齐白石一生作品浩瀚,存世有万件之多。据说,白石老人曾精心创作过一幅《苍蝇图》,而且整个画面只有巴掌大小,该作品在拍卖中竟以20多万元成交。可以想象,依据白石先生的绘画功力,这只苍蝇画得肯定是栩栩如生。然而,就巴掌大小的画作,若要按尺论价,恐怕是白石先生的作品中最贵的一张画了。

  有趣的是,齐白石卖画除了按尺销售,此后也按所画内容出售。他在77岁时,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画作售价:“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二十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由此可见,齐白石具有“不许讨价还价”规范市场的意识。

  其三,按境评价。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准。所谓境,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我之境。如20世纪60年代初,李可染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半斤故宫内府朱砂,开始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在痛苦的选题中,李先生思量了许久。最终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为情境,创作了多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由此,这批画作日后成为李先生的代表作。

  诚然,每个集大成的中国书画家,都走过以尺叫价的过程。这是不得不为的、约定俗成的市场规则,否则,艺术家的艺术劳动就无法量化。当然,身处市场洪流中的艺术家也需要在乱象丛生的书画市场中歇歇脚。少一点见钱眼开,多一点气定神闲,免得面对金钱与艺术处于尴尬的境地。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