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演变中的“回溯”现象-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字体演变中的“回溯”现象

2018-07-19 10:12: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封禅国山碑 局部 (传)苏建 三国·吴

  古隶后期又莫明其妙地“回溯”到汉隶。隶书起源于秦代,人们依据“篆圆隶方”的文化观念,将用笔方折的秦隶一般称之为古隶。毋庸置疑,在古隶没有发现之前,人们所熟悉的隶书是汉隶,汉隶跟人们熟睹已久的秦篆,明显存在着方圆之别。其实,古隶与汉隶有着较大的差异,古隶既是隶形篆笔,又是篆形隶笔,与篆书可以称为互为一体,亦即在篆书回锋过程中不经间流露出“蚕头”,在收笔略去出锋,虽无“雁尾”之形但十分接近“雁尾”之意。因其载有篆隶“二重性格”,后续发展竟也瓜瓞藤萝,绳绳续续,不仅未被汉隶同化,而且一直延展到三国时代。三国时期魏国的《范式碑》、吴国的《封禅国山碑》等,都是这种古奥神秘之古隶。当三国时期新颖别致的楷书强势占上书法擂台后,古隶便落入了难有作为的窠臼之中,因为古隶与楷书相比显得无精打采、麻木迟钝,古隶在前无出路的提前下,竟没有如人意想的那样,投入到楷书的怀抱,与楷书顾目流盼耳鬓厮磨诞生新的艺术结晶,却又“回溯”到曾与之比肩背弃的汉隶之途。纵观此“回溯”流向,既可看出书法审美在追求婉媚秀逸意趣之时,仍不忘却“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质朴淳厚。因古隶之“回溯”,使得汉隶更加不见雕琢之迹,尽见朴雅之韵,“天然古秀,若石纹然”。其高古伟岸、随意自然的风致,足以令后世万代颔首称赞。

  书法的演进还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红是红,要绿是绿,汉隶后期又云深雾重般地“回溯”到了真楷。东汉晚期汉隶进入黄金时代,汉隶神采有如清康有为在他《广艺舟双楫》中列举的那样,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但至三国时期,这些神采开始出现步履蹒跚、视觉疲劳和审美倦怠,程式、刻板、规矩使之成了一把被风雨剥蚀了旧式“宝剑”,“山重水复疑无路”,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不复往日的宠爱,甚或每况愈下。如果说汉隶接近平民化,那么既平民化又贵族化的应数行书,行书因其丰富多彩的笔法、浪漫的风格,本应成为最具活力的审美因子,唐张怀瓘《书断》就盛赞行书:“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以纵然,临事制宜,纵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也。”按照思绪惯性和传统驱动,汉隶本应当向行书发展,历史再一次忽略了前进的“主流”,给“回溯”又一次崭露头角之良机,汉隶归属却“回溯”到了楷书。而与此相似的是,真楷在后期的发展中,又出其不意地“回溯”到了行书,进入书法史上颇为有趣的“紊乱”期。人们实在探寻不出这种演变的根源。常理中的那种由真楷,到行书,由行书再到草书的美好假设,纯属是书家和赏析者的一厢情愿,闭门奇思之想。事实上,一种书体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与前面的书体也并非亦步亦趋,首尾相踵,文字演进应时趋变、艰难演绎本就是不着边际,“乱花渐欲迷人眼”。要想梳理出发展“主流”,如同在杂乱无序的团团线麻中寻找一根毛发。那沉淀着古人智慧的书法遗存,如同没有日期的散乱日记,即使梳理出每日作息起止的时序,但终究无法厘清岁月浸泡中的拳拳悲喜之情,其情之真、意之切,泼水印迹般散漫在字阡墨陌中。(嵇绍玉)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